作为方法的美学——“麦克卢汉与美学研究”专题代序
本文选题:麦克卢汉 + 媒介美学 ; 参考:《东岳论丛》2015年06期
【摘要】:麦克卢汉既是媒介理论家,也是美学家。媒介是他的研究对象,美学是他的研究方法。合而称之,麦克卢汉的理论当为"媒介美学"。不过需要提醒,作为方法的美学并不外在于作为技术的媒介,美学是媒介技术内在固有的属性:媒介技术本质上是感性的,着眼于感性,作用于感性,为感性所界定。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阐扬麦克卢汉的"媒介美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媒介无处不在,但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革命乃感性革命或美学革命。此外,对中国学者来说格外饶有兴味的是,遥远的、古老的庄子的感性技术论竟然可以是麦克卢汉媒介美学的一个灵感之源。
[Abstract]:McLuhan is not only a media theory , but also a aesthetician . The media is his research object , aesthetics is his research method . But it needs to be reminded that as a medium of technology , aesthetics is the inherent attribute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 But on the other hand , it is perhap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most profound revolution of mankind has been the emotional revolution or 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91;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惠敏;;感性整体与反思整体——麦克卢汉、海德格尔与维科的互文阐释[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金惠敏;;论“内通”非“通感”——钱钟书道家通感论接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惠敏;;语言技术的否定辩证法——试论庄子“道言”的可能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2 陈海;;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灿;;媒介技术与中国民间文化的复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王爱玲;;媒介技术:赋权与重新赋权[J];文化学刊;2011年03期
3 韩梦薇;;浅谈媒介技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4年04期
4 孙文杰;;晚清媒介技术变革及其媒介效应[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2年00期
5 陈霖;;论新媒介技术的青年亚文化价值取向[J];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6 ;文化研究第14辑[J];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7 董春晓;;艺术的命运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8 苏涛;;本期话题[J];电视研究;2008年10期
9 赵卫洪;;浅析新媒介与艺术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10 林晓军;;城市中的“看”——试从媒介和空间的角度对文艺作品中中国城市视觉经验进行梳理[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丁未;田阡;;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与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研究——以深圳石厦村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校园类社交网站能否延续老同学的关系——媒介技术对人际关系影响研究[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4 罗梅;;技术与传统:全球化语境中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承的变化[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传播学学者 胡蔚然;媒介技术与信息内容需相得益彰[N];东莞日报;2012年
2 韩小凤 王婧;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3 光明网记者 郑子琳 宋雅娟;毕业了,选择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N];光明日报;2014年
4 赵彦华;科技实力衡量标准[N];中华新闻报;2003年
5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新媒体研究学者 魏武挥;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N];消费日报;2014年
6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专家 胡泳;“网络化”的思维[N];光明日报;2014年
7 马东梅;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主持 本报记者 龚丹韵;我们的交流方式进步了吗[N];解放日报;2012年
9 陈钢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互联网与儿童的“三个身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邱s,
本文编号:1957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5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