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生存论到存在论——评杨春时的美学理论

发布时间:2018-06-03 15:09

  本文选题:杨春时 + 生存 ; 参考:《东南学术》2012年03期


【摘要】:作为后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杨春时的美学理论经历了从生存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两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它受到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的影响,建基于生存本体论,以生存的超越性、个体性、自由性批判了实践美学的现实性、集体性和功利性,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新格局。但是,生存论美学没有明确划分存在与生存,因此本体论的基础有所欠缺,也没有克服主体性的倾向。2002年之后,杨春时区别了形而上的存在与形而下的生存,独辟蹊径,把存在定性为我与世界的共在,进而确认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实现了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折。至此,在存在论的基础上,他建构了"主体间性超越美学",完成了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Abstract]:A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Yang Chunshi's aesthetic theor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from existential aesthetics to existential aesthetics. Before 2002, it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 philosophy, such as Heidegger, and was based on existential ontology. The transcendence,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of existence criticize the reality, collectivity and utilitarianism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reak the domin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hinese aesthetics. However, existentialism aesthetics has not clearly divided existence and existence, so the basis of ontology is lacking, and the tendency of subjectivity has not been overcome. After 2002, Yang Chunshi distinguished metaphysical existence from metaphysical existence. The existence is defined as the co-existence of me and the world, and the transcendence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s are confirmed, thus realizing the turning point from existentialism to existentialism. So far, on the basis of existentialism, he constructed "Intersubjectivity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and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system, which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李世涛;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从对立、排斥走向对话、汇通之二[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审美生存特征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杜安;对抗?对话?——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本体论之争辨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王庆卫;重释“尺度”:实践美学与生态观念兼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陈红兵;;生态美学的视域融合与当代美学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单小曦;;实践·生命·审美智能——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5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钦;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邱戈;为心灵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秀丽;融合与冲突[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 谢佑芬;译者主体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芝国;浅论文学中的历史感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行章;当代美学的一个全新视角——评《生存的美学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5期

2 宋一苇;;从本体论美学到生存论美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章辉;;后实践美学与美学原理写作的困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李明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阶段——新实践美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5 张法;;后实践美学的美学体系——评杨春时的《美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6 谢纳;;空间美学:生存论视阈下空间的审美意蕴[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4期

7 任瑞金;;30年台港澳美学研究的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张胜利,田英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5期

9 刘兆彬;任瑞金;;“实践美学”的新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陈伟;;审美教育与审美情结[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2 记者 彭小妮;宁德市美学学会成立[N];闽东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73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3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