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周易》之“生生”美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18-06-15 03:37

  本文选题: + 化生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响,《周易》美学尚"生",推崇"生生"。所谓"生生",即孳生不绝,繁衍不已。《周易》之学六十四卦的演变就是一个阴阳间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个"生生"的有机整体。"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变,化生化合,此即为"易"。"易"为"生生"。"生生"即生命的绵延。生命绵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周易》这种强调"易"与"不易",以生生变易为恒久之道的审美意识正好体现了中国美学求新务变的特点。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mysterious culture of reproductive worship, the Book of changes Aesthetics is still alive and resp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64 hexagram of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 natural "living" process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universe is an organic whole. " It is called "Yi" in "interdependence, transformation, biochemistry and combination." "Yi" is "living". Life is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source of life continuity lies in the endless life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emphasizing "change" and "difficulty" and taking life and change as the permanent wa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s's changing of new affairs and affair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Yi" and "not easy" is exactly reflected in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Yi" and "not easy".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存在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美学缘在构成思想”(12YJA720014)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7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竞芬;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宇;;朱学在温州的传播与永嘉学派的消亡——南宋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互动的个案研究[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3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5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忠华;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霞;关于《二拍》思想倾向的再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党辉;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D];河南大学;2003年

10 毛哲山;朱熹和栗谷理气论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岱;存在主义与美学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李天道;;《周易》“阴阳”观与中国美学之“生化”构成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1期

3 李天道;;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构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文元;思想与思想者[N];海峡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0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0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