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学诠释到美学诠释——对孔颖达诠释学思想的一种考察
本文选题:孔颖达 + 西方诠释学 ; 参考:《哲学动态》2009年04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社科项目(2008jq0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sk108)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飚;“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张立;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略论阮元科学思想的实学精神及其局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李中华;中国哲学的历程——兼论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毓庆;;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赵利民;;杂语并生 多元共存——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思齐;;从《小雅·小e房词橐椎墓采爰嫒輀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2 闫t,
本文编号:2024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