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网络文学的本体之思

发布时间:2018-06-17 13:35

  本文选题:网络文学 + 主体间性 ; 参考:《未来与发展》2013年04期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濒临"终结"的文学获得了新生,通过与网络的结合文学改变了自我的形态而完成了本体的改造之路。这一改造之路就体现在:在创作方面,由作者的独白走向了作者与读者的间性对话;在叙事方式上,由文学的线性叙事走向文学的非线性叙述;在文学价值方面,表现为由文本的价值建构走向文本的价值解构。这一系列走向使文学从昔日的肩担道义庙堂文学走向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学,其在实现了文学回归日常生活、贴近大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诗性的消解和责任伦理的阙失。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literature on the verge of "ending" has been rebor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ntology has been comple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the network to change the form of self. In the aspect of creation, the author's monologue leads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in the way of narration, the linear narrative of literature moves to the nonlinear narrative of literature; and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value, the author's monologue leads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From the value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 to the valu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ext. This series of trends makes literature from the former moral and moral literature to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of popular literature, it realizes the return of literature to daily life, close to the public, but also inevitably bring poetic de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responsibility ethics.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中文系;
【基金】:陕西省社科联科研项目(109—211208) 校博士基金项目(109-211201) 校科研基金项目(109-211202)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卫星;李彬;;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2 柯蒂斯·卡特;杨彬彬;;黑格尔和丹托论艺术的终结[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3 肖锦龙;;米勒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和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J];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觅;[N];文艺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曲师;;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黎莉;;《不怕鬼的故事》出版的政治性与多媒介开发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8 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韩模永;;论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海滨;;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绪宗刚;哲学视域下人的尊严及其对生命伦理学的启示[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铭;LOUIS VUITTON 专卖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晶;师生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晓霞;朱天文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佟立;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与时代逻辑和全球视野[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2 J·希利斯·米勒 ,王逢振;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3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3 杨春时;;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5期

4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伟;;文本意义的主体间性建构——从审美理解谈“解释学论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简圣宇;;主体间性不可失却审美之维——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王伟;;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洪岳;感性与理性的调适:重建和谐美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尚延龄;尚缨;;美学主体间性“转向”商酌[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4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5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3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4 张勤;走向生态审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5 肖明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海燕;当下中国美学的平民主义倾向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10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1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31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