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光、风
本文选题:古典美学 + 物 ; 参考:《求是学刊》2008年05期
【摘要】:美学是一门感性学。从这种学科的独特规定看,所谓的审美即是审形象,美的历史就是世界为人呈现形象的历史。那么,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自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以及当代中国的主体论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围绕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展开的,即:人是万物的赋形者,形象的主观性就是它的审美性。但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这种看法却值得商榷。比如对于中国道家而言,物不是僵死的客体,而是内蕴生命的有机体。这种包蕴生命动能的物具有向形象开显的内部潜能。同时,除人之外,自然本身也存在着为物赋形的力量,如风与光。这种"物自显象"的观点,搁置了美学研究中无所不在的主体因素,将美置于自然物"本己的坚固性中"。于此,"人化"不再成为自然向美生成的唯一因素,对象自身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肯定。
[Abstract]:Aesthetics is a science of sensibility. Judging from the unique rules of this discipline, the so-called aesthetic is the image of the trial, and the history of beauty i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being presented with an image. So how did the image come into being? The western aesthetics since Kant, as well as the subject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basical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th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that is, man is the formative of all things. The subjectivity of image is its aesthetic nature. However,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is view is open to question. For example, for Chinese Taoists, things are not frozen objects, but living organisms. This kind of thing which contains the kinetic energy of life has the internal potential to open to the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to human beings, nature itself also has the power to form things, such as wind and light. This view of "self-representation of things" puts aside the omnipresent subjective factors in aesthetic research and puts beauty in the "firmness of the self" of natural objects. In this way, humanization is no longer the only factor of natural beauty,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bject itself has been affirm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孔子“中和”美学精神[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2 吴双;;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审美意识——以解读原研哉作品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3 邓超群;;浅析“光效应”艺术与日本招贴设计[J];大家;2012年15期
4 崔涛;“仁境”与美——试论存在论视域的先秦儒家审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傅道彬;;殷周革命的历史反思与礼乐文化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徐梅;;论先秦诗学的“《诗》学”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赵国乾;“兴”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精神[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8 张晓红;;简评《入殓师》的“以死为美”[J];电影文学;2010年06期
9 吴亚娜;;从《庄子》的神话思维看庄子的循环变化思想[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晗;;论中国文学对日本奈良平安文学的影响——从《古事记》到《源氏物语》[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Z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8 丁利荣;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9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2 孙星锤;论日本鬼片的民族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文娟;论川端康成创作中的色彩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阳;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闫加磊;吸收与转化[D];江南大学;2011年
6 张娜;日本近代悲剧艺术探索[D];安徽大学;2011年
7 丛月明;《尚书》语言的文学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海霞;田中一光设计作品的视觉语言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吴端涛;“仁人之美”[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骐;融通古典美学 闪耀艺术莹光——评门立功的《诗文艺术论稿》[J];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2 王坤;古典美学的拓展与突破──《金瓶梅》美学风貌论要[J];学术研究;2000年05期
3 黄欣;光影中的东方古典美学大师——小津安二郎[J];实用影音技术;2004年03期
4 何世剑;喻琴;;元明清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J];天府新论;2006年03期
5 赵允智;;丹青灵韵《山水情》——中国水墨动画的文化特质研究[J];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6 韩清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回归与超越——浅论和谐美学的学术张力和现实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7 高兴;论臧克家诗歌的文化美学意义[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8 张传友;;古典美学“气”化论的一曲挽歌——还沈德潜“格调说”本来面目[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9 胡晓波;;内倾化的顺其自然——浅析老船夫形象[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姗姗;王占斌;;情景交融 韵味无穷——析《初雪》的意境美[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启;;论意识的物质性及三层物质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张莉莉;;浅析包装设计的风格[A];2004包装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严晓丽;王翘楚;;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谈平肝法治疗失眠症[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高磊;张勇;;从世界的物质性驳“没有我就没有宇宙”[A];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八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宏;;环境与行为主体[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王宏仓;;蒲电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初探[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果军;袁晓英;陈赞红;周丽琼;;邵阳市雾发生的气象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航空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颐武;;新世纪的中国色彩记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9 雷向杰;李亚丽;胡春娟;黄祖英;;西安、泾河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鲁明;;对中国茶文化的再认识[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世迪;一切物质性都从中退出[N];中国保险报;2004年
2 李建树;此物寄乡思[N];宁波日报;2011年
3 梁衡;如何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N];人民日报;2010年
4 陈道山;再论商丘古城“申遗”[N];商丘日报;2010年
5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6 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金莹;费滢:纯净的文学在于“认真”[N];文学报;2009年
8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2000级五班 张晓霞;寓辩证唯物主义于生物学学习中[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张颐武;青春的褶皱与期望[N];兰州日报;2005年
10 王南溟;艺术必须死亡?[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维;救济权及其在当代中国实现的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吴继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李伟;建筑创作中超越物质性层面的非物质观[D];天津大学;2007年
6 周晓平;气象环境对温病发病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孙锐欣;元音的实验和计算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莫爱新;民法中的性权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彬;论材料的物质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2 韩谦;材料物质性在当代建筑中的表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倪纪燕;古典美学中的清[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雪清;论中国诗意电影中的古典美学情结[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钱爱娟;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乃s,
本文编号:2032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3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