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兼与彭怀东同志商榷
本文选题:黑格尔 + 感性形式 ; 参考:《晋阳学刊》1995年04期
【摘要】:再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兼与彭怀东同志商榷朱德真彭怀东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一文中,,对笔者关于“美只是有用事物的形式”的观点(《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商榷意见,对笔者很有启发。为了有益...
[Abstract]:Another discussion on Beauty is the form of useful things-and a discussion with Comrade Peng Huidong, Zhu De True Comrade Peng Huidong in "is Beauty the form of useful things?" (Jinyang Journal, No. 6, 1994).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lot of good opinions about "beauty is only the form of useful things" (the third issue of Jinyang Journal, 1994), which is very enlightening to the author. For good.
【作者单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高潮;;小议美在于绝对精神[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周蒈;;是非曲折的艺术[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8期
3 蓝华增;;黑格尔抒情诗美学纲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杨鲜兰;黑格尔《小逻辑》对康德二律背反学说的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于涛;继承还是巧合——黑格尔与老子两位哲学大师的千年神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刘冲一;;略说真实性与倾向性——读黑格尔《美学》的一点启示[J];学术月刊;1981年02期
7 金光俊;;度和关节点是一回事吗?[J];教学与研究;1984年03期
8 余敦化;对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于“客观思想”的认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9 罗菲;;终结即发展——基于“艺术终结论”的阐释[J];美与时代(下);2010年07期
10 赵国如;略谈矛盾过程问题[J];学术论坛;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大为;;在上帝与虚无之间——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及其现代变式[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赵总宽;;略论辩证逻辑的范畴体系[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5 卿文光;;语言·思维与精神——依黑格尔精神概念看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席升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7 高正;;老子与黑格尔[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席升阳;;黑格尔建构《逻辑学》范畴的方法及原则[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梁志学;;从周先生的黑格尔逻辑研究谈起[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杨新华;杨永雄;葛长友;;劳动价值论方法论解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 梁志学;解释单调的无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张汝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雷思温;《从黑格尔到尼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张国清(旅荷学者);后现代思想舞场的旁观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本报书评人 云也退;怀疑与悲观的深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张伟;追求真理的楷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黑格尔《小逻辑》新译本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金松林;霍耐特与德性的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何民捷 苏超;从黑格尔到“后现代”[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3 罗朝慧;自由的必然性与现实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5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7 苏婉儿;宪制的伦理生命[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张琼;国家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10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青;冲突与和解[D];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2 侯盈露;希腊智者哲学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孙云宽;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评述[D];安徽大学;2004年
4 万仁甫;黑格尔文艺史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6 马忆莞;冲突与毁灭—黑格尔冲突理论视角下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黄久松;寻找自由实现的处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韦玉超;霍耐特承认理论概述[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付立华;论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林;《庄子》认识论思想的现代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6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3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