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批判日常生活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批判 + 日常生活审美化 ; 参考:《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所以成为一种学术话语,离不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语境,貌似中立的分析是言不由衷的。日常生活具有光明和黑暗与共的两面性。艺术之于日常生活,要害当在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发掘言所不能言的革命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于"审美"的时尚化趋势。盛极一时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艺术纲领,因此可以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联系起来,显示现代性固然在将日常生活标准化和同质化,然日常生活本身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故列斐伏尔标举的"节庆"文化所蕴涵的狂欢因素,固然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颠覆和重构,但是它的重构精神本身就已潜伏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放到这个语境中来看,应当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批判。它意味着在日常生活的常态中发掘艺术的潜质,而不是一味为现代都市美得无以复加的商品景观论证合理性。
[Abstract]:The aesthetic of daily life becomes a kind of academic discourse,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ritical context of capitalist consumption culture. The seemingly neutral analysis is insincere. Daily life has two sides: light and darkness. The key of art to daily life lies in discovering the revolutionary meaning of words that cannot be said in the clues of daily life, rather than following the trend of fashion of "aesthetic". The artistic program of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at its peak can therefore be linked to Lefebvre's critical 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showing that modernity, of course, is standardizing and homogenizing daily life. However, daily life itself has great creativity. Therefore, the carnival factor contained in the culture of "festival" proposed by Lefeivoll is certainly a kind of sub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but its reconstruction spirit itself has already lurked in the daily life. In this context,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aesthetic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It means exploring the artistic potential in the normal state of daily life, rather than justifying the commodity landscape that is beyond the reach of modern urban beau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资助
【分类号】:B8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李晓峰;论文化心理及在我国当代社会中的表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4 胡兆云;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与“力比多”学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王文宏;梦之神秘虚飘与文学之创造——浅释弗洛伊德的梦与文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陈达;;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树玲;;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陈珍珍;《魏风·葛屦》新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胡同庆,胡朝阳;试论敦煌壁画中的夸张变形特征[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3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彤昊;建造研究批判[D];清华大学;2004年
8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10 芮夕捷;信息处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2 杨晓瑜;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D];郑州大学;2002年
3 彭玲姣;精神分析文论视野中的简·奥斯丁[D];湘潭大学;2002年
4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欢;作为叙述手法的意识流[D];新疆大学;2003年
7 赵振杰;新闻的世俗化及其走向[D];河南大学;2003年
8 王自敏;论《儿子与情人》的自恋情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俐;“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鹏;体验与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2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3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4 高建平;;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5 张法;;休闲与美学三题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胡友峰;;西方文论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8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成艳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8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9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超前;中产阶级意识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66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6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