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
本文选题:苏轼文艺美学 + 本体论 ; 参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Abstract]:Although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Su S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is not sufficient and pure, it is not a conscious pursuit, but its attention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fre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real space and the aesthetic space, and the extrinsic limitation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forms into the aesthetic realm of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indeed push the Chinese aesthetics forward. A small step.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艾陀;苏轼传神论美学思想的几个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05期
2 傅明善;;苏轼文艺美学观述评[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王向峰;论苏轼的美学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4期
4 杨春时;;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汤志刚;;从苏轼的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J];作家;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路黎;;史铁生的哲思意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程国赋;二十世纪苏轼文论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3 许外芳;;苏轼艺术哲学论纲[J];兰州学刊;2007年10期
4 李坤;;中国古典空间审美意识与电影叙事空间[J];美与时代(下);2013年04期
5 李裴;;论唐代女冠诗歌中的审美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6 裴萱;;汉语的空间性与当代文论话语重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燕飞;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若斌;苏轼“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祖涛;苏轼书法理论的伦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柏颖;苏轼画论中的自我意识[D];河南大学;2009年
4 雷艳平;苏轼园林文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房伟;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精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玲;苏轼绘画理论美学思想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康飞;在时空中流转[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郎绍君;早期文人写意三题——兼谈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J];文艺研究;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传明;;“新知培养转深沉”——《笨花》及其对现代中国小说的乡村叙事的拓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孝弟;;不在场主体的遮蔽——关于文学史主体界定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玲;;主体间性与中国现代男性立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晓连;;在平淡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对《菊花》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翟红;;互动与提升:当代文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08年05期
6 陈娇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多重主体性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叶从容;;论新乡土散文的后现代生态意蕴[J];鄱阳湖学刊;2011年03期
8 姚鹤鸣;文学史本体论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李晓玲;;论史铁生创作的终极眷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钟亚军;刘民;;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界说[J];回族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海波;;试论李白的哲学观[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2 李江梅;;儒道与文道之关系——兼论三《原道》[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姚曼波;;试论庄子对桐城派文学主张形成的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书婷;何锡章;;文体之辩:谁来点燃现代汉诗的“盎然生趣”?[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平川;史识的独立与视野的拓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陈晓明;立足当下尽显本色[N];文学报;2007年
3 刘兰;简评《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张法;《文心雕龙》研究:定论还是起点[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高敦;清丽流畅的梦窗词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张建生 吴小美;鲁迅研究:一面新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江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1年
8 欧阳友权 张娴;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高小康 中山大学中文系;众声喧哗中呼唤理性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姚圣晗;建设网络文学的诗学[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高杰;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成守勇;礼乐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东文;梁宗岱诗学系统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西宁;文学史意义上的“文学自觉”再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3 祝卓理;从遮蔽到确认[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马龙锋;艺术作为本体之隐秀[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延琴;论宽容的哲学基础和实现条件[D];燕山大学;2008年
6 钱久元;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D];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
7 袁宝宇;朱熹创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文胜;词调的本体论与创作论意义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艳辉;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性别倾向[D];河北大学;2009年
10 李志勇;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66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6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