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意象创构论美学的理论体系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30 18:47

  本文选题:意象创构论美学 + 体系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2年02期


【摘要】: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趣说与宗白华艺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创"等实践创造论美学,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夏之放的艺术意象元范畴说,顾祖钊、童庆炳的文学形象三至境之一论的发展,至朱志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意象创构论美学。意象创构论美学由表层的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风格论五大板块与深层的生命论构成,并通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感性的思维方式,将表层的意象创造与内在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有效沟通,既使得意象的艺术创构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有了价值的根基,又使得生命意识因艺术意象的介入而获得了感性的形式,使得意象的感形式与生命意识获得了统一与融合。
[Abstract]:Imag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but also the core category of modern aesthetic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Wang Guowei's realm,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 Guangqian's theory of taste and Zong Baihua's artistic realm, and the practical creation aesthetics such as Mr. Jiang Kongyang's "Beauty in creation" and "multi-tiring creation", Wang Yuxiong's aesthetic imagism. Xia Zhifang's theory of artistic image meta-category, Gu Zuzhao and Tong Qingbing's theory of "three solids" of literary image developed, and Zhu Zhirong formed a more systematic aesthetics of image creation theory. The aesthetics of image creation theory consists of five parts: surface ontology, constitution theory, creation theory, characteristic theory, style theory and the deep theory of life, and through the mode of thinking in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and the mode of super perceptual thinking. The creation of the surface image and the inner value of life are communicated effectively,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image have the found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ut also makes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 obtain the perceptual form because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rtistic image. It makes the sense form of image and life consciousness to be unified and integrated.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金凤;章辉美;;美的历程——中国女性美的演变与社会变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答王振复兼与叶朗、王文生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李春青;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J];河北学刊;2005年04期

5 邱振中;我们的传统与人类的传统——关于中国书法在西方传播的若干问题[J];美术研究;2000年02期

6 陈定家;从古代传统到当代资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究述评[J];求索;2001年04期

7 陈良运;境界、意境、无我之境——读《论情境》与王文生教授商榷[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8 蒲震元;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方法浅议[J];现代传播;2005年05期

9 古风;20世纪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的主流话语论析[J];学术月刊;2002年07期

10 陶东风;关于中国文论“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段宗社;中国诗法论[D];四川大学;2005年

3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5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7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9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莫先武;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D];苏州大学;2004年

4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5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6 马昀;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7 刘晓丽;鲁迅与沈从文启蒙功用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雨过;论明代神魔小说中的童心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鑫;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普通艺术素质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官春蕾;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平;;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的几层含义——浅析周来祥美学思想的内涵[J];作家;2010年12期

2 薛富兴;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金雅;体系性·变异性·功利性——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邓三好;;浅谈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困境[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5 刘成纪;向美还归:散步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陈炎;和谐论美学体系的由来与得失[J];学术月刊;2002年09期

7 张黔;黑格尔美学的迷误[J];江汉论坛;2001年07期

8 滕腾;;中西美学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Д.马尔科夫 ,安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的统一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11期

10 劳承万;;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J];学术研究;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2086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86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