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

发布时间:2018-07-02 19:54

  本文选题:德性 + 审美文化 ; 参考:《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德性本是中性词,但一般用作褒义词。德性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已历史地被赋予了"善"的内涵。正是这特定的善的内涵才使德性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东西方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对德性的善恶看法不同,而且有人对两种对立的德性也不绝对地归之于善或恶。德性的善是超越动物性的肯定性的人性、肯定性的人生境界。符合人性又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是德性伦理文化审美性生成的依据。在现实层面上,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审美选择、建构和实践才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Abstract]:Virtue is a neutral word, but it is generally used as a commendatory word. Virtue, as a person's moral quality, has historically been endow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good". It is this particular connotation of good that makes virtue hav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good and evil of virtue, and some people do not absolutely attribute the two opposing virtues to good or evil. Virtue of goodness is beyond the animal nature of positive human nature, positive realm of life. According to human nature and beneficial to others, good for the society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ral ethical culture aesthetic. On the realistic level, the aesthetic choic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virtue subject to virtue ethics is a very practical and far-reaching problem.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istory to call and construct a new aesthetic culture of virtu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刘然;;自觉智慧的启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那朝英;;金融危机背景下日本对华外交前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朱颖;;浅谈大江健三郎《人间的羊》——以“耻”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庆超;;德性式微论[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2 高春花;;发展目的的伦理向度[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雯霞;;再读《菊与刀》——看其现实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3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4 季荆菁;;从传统手工艺美术(宋、元、明、清)看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心理特点[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5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超;;论广告审美文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消解[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7 邓欢;杨洪林;;广告审美文化的审美嬗变与美学走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班高杰;;传统人性论与启蒙德育[J];伦理学研究;2011年04期

9 李震;;良渚审美文化中的玉陶、徽饰、墓葬及其江南特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萍;;电视科教节目中的媒介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朱自振;;前茶文化不属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0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0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