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8-07-04 12:18

  本文选题:生态美学 + 问题域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摘要】: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advent of the ecological age of aesthetics has been decided by the appearance of variou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us presents a profound and rich problem. As a new type of theory, the profundit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es in its value standpoint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it is to think about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from a new viewpoint of being.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lso reflects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disciplines from the aspect of ontological composi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aesthetics; in addition,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respec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ove" and "affin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variety of human relation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s existential theory and poetical wisdom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disciplines, etc.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践;实学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王光荣;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7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9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张践;;第二十六章 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5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9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卫东;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德治国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2 施敏;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D];广西大学;2002年

3 杜萍;现代化中历史悲乐论论争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哲;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5 谢清果;科学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俊;后现代主义与自然资源管理[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苏令银;深生态学:理论及其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鲁川;论共同伦理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3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振纲;李娜;;走向荒野:天地之美的现代回归——罗尔斯顿的生态美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曹立倩;黄智宇;;浅析生态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城市人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6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6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8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9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吴承笃 徐瑾琪 叶莎莎;西安:探讨人与环境关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3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玉春;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朱艳雯;生态美学的哲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6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6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0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