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形而上学思维的怪圈——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刍议
本文选题:研究方法 + 美学史 ; 参考:《思想战线》1992年06期
【摘要】: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具体表现为:喜欢就事论事,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孤立的部分,然后再分门别类地作封闭的、静态的定量分析,形成以知性分析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长期流行使得我们在理论上难于有较大突破。作者指出,必须破除这种以知性分析为主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
[Abstract]: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metaphysical thinking in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is that it likes to deal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first decomposes the object of study into several isolated parts, then classifies it into categories for closed, stat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m the mode of thinking with intellectual analysis as the core. The long-term popularity of this mode of thinking makes it difficult for us to make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down this mode of thinking,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intellectual analysis, and to establish a dialectical thinking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and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顺;鲍桑葵《美学史》“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朱立元;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多元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彭立勋;西方美学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哲学研究;2000年08期
4 沈勇;鲍桑葵《美学史》的历史意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5 董晔;;人文科学方法论视野下美学的困境与出路[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瓦德萨·坦塔基威兹,季广茂;论美学及美学史研究中的二元性——《美学史·导言》[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6期
7 吴功正;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陶正飞;;对近十年美本质研究的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茂增,,阎国忠;美学史和美学理论的双重建构──评李醒尘新著《西方美学史教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05期
10 吴功正;从《唐代美学史》谈断代美学史的建构[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扬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前的讲话要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刘悦笛;;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雅舒;;从美学观念中可预见的人类价值观的改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2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3 陈定家;价值美学的新开拓[N];人民日报;2008年
4 吴琼;艾柯的摆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四川 李祥林;中华美学研究片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8 周宪;美学何处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师雅惠;用唯物辩证法阐明美与认识的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何星亮;象征理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2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3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s
本文编号:2100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