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李泽厚美感论的基石
本文选题:积淀 + 审美心理 ; 参考:《人文杂志》2000年02期
【摘要】:“积淀说”是李泽厚用以揭示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结构的重要理论,也是他用以沟通“工具本体论”与“心理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桥梁,因此,在李泽厚所建构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体系中,“积淀说”占有特殊重要的理论地位。
[Abstract]:"accumul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used by Li Zehou to reveal the emergenc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instrumental ontology" and "psychological ontology". In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subjective practical philosophy constructed by Li Zehou, "accumulation theory" occupie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posi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钟祖荣;人人有八能,扬长育成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基本观点[J];北京教育;2003年11期
4 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许国华;;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6 赖志群;;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宗凤昌;;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新课程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年Z1期
8 曹顺庆,支宇;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陈志和;加强优秀运动队智力投资──试析耗散结构理论对优化智力结构的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5年03期
10 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田鹏;彭桂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2 宋巨强;;多元智力理论观下“差生”转化方法探悉[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邵桂芳;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的人工生命体行为及其选择与进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冬梅;小学生创造性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蔡传明;我国中学骨干体育教师的时代特征与成才因素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汪靠斌;教育技术整合多元智力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士杰;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方钧君;学前儿童个体差异的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洁;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博;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当代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J];文学评论;1992年06期
2 李建盛;论审美心理的历时性本体论三维结构[J];东方论坛;1995年01期
3 黄艺农;略论建构健全的审美心理[J];求索;2002年04期
4 张彦;;浅析布洛的美学理论“心理距离说”[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万书辉;;科技对青年审美心理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6 吴珍;;城市居民乡愁情怀的审美心理论析[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7 潘文礼;王涛;;美在哪里?——浅谈美与审美[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年03期
8 张晓平;试论市民大众的审美心理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张佐邦;;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10 邓新华;“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娜;;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及其语言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洪申我;;审美心理期待与文学欣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雅娟;平凉人的审美心理[N];平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2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玉楣;动漫艺术与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吕蕾;电视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友;荀子审美心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朱浩芳;中国传统“象思维”的审美属性[D];郑州大学;2007年
6 张静;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樝;商品的审美价值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苟征戈;广告审美与高校审美教育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坤鹏;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审美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之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韩振宇;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3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