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自然化”与审美
本文选题:人的自然化 + 人的人化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8期
【摘要】:“人的自然化”本来是人类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以前的实践美学只注意了“自然的人化”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化”。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的人化”,亦即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可以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关注“人的自然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实践美学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可以和谐、自由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走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之路。
[Abstract]:"the natur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was originally an indispensable aspect in the process of two-way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practice, but previ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only paid attention to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nd neglected "natur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so-called "natur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human beings internalize the scales (laws) of all natural species and return to nature and treat and utilize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nature. "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is "humanization of man", that is, man becomes a real man-free person, who can hav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unifies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which can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ly and freely, promote ecological balance,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mankind walk into an all-round way. Harmony, the fre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荣;作家审美心态特征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祁程;;从两部经典著作看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潘菊芬;;试析《动物园的故事》中杰瑞的世界观的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朱荣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元称谓”及其实践品质问题的再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刘伟;论服务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兼与智效和等同志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6 邴正,钟贤巍;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7 朱静;;论马克思历史必然性的本真意蕴[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8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秦在东,李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前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坤;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晏意华;;从实践哲学的双重含义看毛泽东哲学的性质[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3 王玉j;;《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价值哲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6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华茂;知识实践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钟怀宇;企业内部要素关系的理论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淑霞;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D];南昌大学;2010年
4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陈莉莉;论技术创新主体[D];中南大学;2002年
7 成立芳;创新与人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2年
8 程遂行;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存在论境域[D];四川大学;2002年
9 郭艳英;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论与理论根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祝莉萍;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及其后现代视界[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定华;;新实践美学与“人的自然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黄定华;;继承和发展中的新实践美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刘晶;;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5 邓晓芒;;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周全田,付静;对实践美学的反思[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讨论) 主持人讲话[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8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9 聂运伟;;原始模仿活动与实践美学的内在规定性[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10 郭玉生;;实践美学视域中的悲剧与现代性问题[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孟兆祯;;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万变不离其宗的园林设计[A];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把文化内涵注入园林建设[N];文汇报;2004年
2 陈进海;陶瓷艺术的魅力[N];北京日报;2001年
3 ;欧洲园林建设协会亚洲年会嘉宾演讲摘要[N];中国花卉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东边;园林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卫军;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D];河南大学;2002年
6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5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