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状态的时间性生成——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解读
本文选题:审美 + 时间性 ; 参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摘要】: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无法进入审美本源性的探讨;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则为追寻存在本源开启了一个构成境域,从而审美也只有放在时间性的境域中加以考察,才能回归至本源状态,揭示其本质。本文对审美状态的时间性生成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并标识出时间中审美的特性:审美状态中陶醉的到时与美的显-现。
[Abstract]: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an not enter into the discussion of aesthetic origin. Heidegger's thought of "time" opens up a domain of composing circumstances for pursuing the origin of being, so that aesthetics can only be examined in the domain of time. Ability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te, reveal its essence. 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state is described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s in time are identified: the intoxicating time in aesthetic stat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beauty.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5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6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徐晓风;张艳涛;;“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9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肖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卫平;超越的真实[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时宏宇;;美、审美与艺术的界定——与王祖哲先生就艺术等概念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6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7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9 吴子林;;“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诠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10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3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7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8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9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0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