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中“美”的伦理意义
本文选题:《论美》 + 美 ; 参考:《语言教育》2013年01期
【摘要】:英国文坛新秀扎迪·史密斯的作品《论美》引发评论界的热议,本文从美和审美的伦理意义角度研究该小说,发现故事中的人物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美的态度,这种态度随即影响到他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论美》由此强调美在存在和认知中的伦理意义,并且倡导主体问性的审美体验和伦理态度。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y and aesthetics , and finds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clearly express their attitude towards beauty . This attitude immediately affects their moral behavior .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项目批号:10YJC752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1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1035)的资助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2 王卉;姚振军;;《白牙》中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义[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3 宋文;;美的联结——扎迪·史密斯《论美》剖析[J];学海;2008年02期
4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刘乃银;英国文坛的过去和现状——牛津大学教授坎宁汉姆访问记[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黑晓佛;;“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J];编辑之友;2011年09期
5 谢丽琴;;对英国性的重新构想——主题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J];才智;2012年01期
6 王秀娟;;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梁冬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方宸;;探寻岁月尘埃下的历史真实——读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9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10 姚成贺;;A.S.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5 程应恩;;主体教育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第5卷)[C];2014年
6 李凡;马永红;;浅析译者的主体性[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桑丽;网络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6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新云;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后现代伦理道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亚明;批评之美:《咀华集 咀华二集》的批评文体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柯欢欢;论程抱一的中国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汪玉柱;论俄苏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流变[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苏日娜;蒙古族网络文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邵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D];浙江大学;2011年
9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谢金梅;阐释学视域下翻译的主体间性[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金佳;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洼地》的动态互文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刘乃银;扎迪·史密斯和她的处女作《白牙》[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3 郭英剑,王理行;《死》的魅力——评2000年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小说奖获奖作《死》[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4 舒程;;论格雷厄姆·斯维夫特小说的历史文本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5 张晓红;;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6 江玉琴;;论斯图亚特·霍尔的认同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钱程;;试论扎迪·史密斯《白牙》对多元文化的探索[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煜萍,闫洁;“劳动”的伦理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2 李冬妮;“天”的伦理意义与当代伦理崇拜[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李骅;范文芹;;主体的历程──兼论主体的伦理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韩跃红;绪宗刚;;尊严的价值内涵及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1年01期
5 黄海国;论效率的伦理意义[J];科学中国人;2004年11期
6 贾澜;论实践的工具意义和伦理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寇东亮;社会资本的伦理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杨怀中,饶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王诺;;试述孝悌的伦理意义[J];兰台世界;2007年12期
10 高玲;张军;刘海斌;;浅析礼乐制度的现实伦理意义[J];潍坊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贤秋;;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意义[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宋保法;;知情与同意及其伦理意义[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周树鑫;;关于弘扬中国孝道之我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 教授 陈寿灿;中国梦的伦理意义[N];浙江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燕敏;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金玉双;苏格拉底之死及其人生伦理意义[D];河北大学;2011年
3 赵倩;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4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1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