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霍耐特承认理论与审美活动论说

发布时间:2018-08-05 12:21
【摘要】:沿着哈贝马斯的路线,霍耐特以"承认"范畴来定位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承认"理论框架之内,艺术家与读者在旨趣、想象力、品味、审美力等方面给予对方以"预先承认",对艺术作品共同进行"创作",从而推动了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所提倡的美学主体间性。凭借承认与蔑视之间的辩证关系,霍耐特对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美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但霍耐特并没有将"承认"仅仅视为思辨领域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其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从一个侧面弥合了存在于生存美学之中的个人主义倾向。
[Abstract]:Along Habermas's line, Honet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the other by the category of recognition.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cognition", artists and readers give each other "prior recognition" in the aspects of purport, imagination, taste, aesthetic power and so on, thus promoting Habermas to create works of art together.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s advocated by Gadamer. By virtu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ognition and contempt, Honet reflects on and reconstructs the labor aesthetics thought in Marx's manuscripts. But Honet did not regard "recognition" as an abstract concept of speculative field, but rooted it in daily life, and bridged the individualism tendency existing in the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from one side.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089.1;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范晓丽;;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董正爱;;生态秩序重塑的回应型法律范式解构——基于人类集体福祉超越市场逻辑的转型认识[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8 孔繁斌;;民主治理研究:一个承认政治的框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刘怀玉;;从Praxis到Poiesis——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本体论理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卫超;;为承认而斗争——论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中承认思想的研究[J];前沿;2008年11期

2 贾璐;;审美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杨春时;;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5期

4 陈良斌;;承认话语的当代诠释——霍耐特思想的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8年07期

5 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7 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颜翔林;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10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晓棠;;要培养观众的审美[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9 谢友福;;动物在英汉谚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及其审美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5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7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8 冯德良;惊世骇俗的审美[N];中国商报;2004年

9 张东;《中国轨道》:构筑新的审美模型[N];解放军报;2002年

10 特约撰稿 马丁;审克劳琛,是审美还是审丑?[N];中国足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云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赵苏妙;篮球运动之美学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3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5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8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宏顺;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65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65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