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审美认识论
[Abstract]:In his aesthetic practice, Zheng Mao Zedong established a unique aesthetic epistemology. We try to take his epistemology as the direction, combine the discussion of other aspects, make some explan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 The improper place, wishes to obtain each famous person's correcti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 cognition, Mao Zedong, in his Theory of practice, refers to the starting point of general cognition: "from the order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e sense of experience is primary, and we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It is because only social practice can make human cognition begin to occur and begin to get sensory experience from objective external world, "that is to say, general cognition begins with feeling. Mao Zedong's speech at th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talked about the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that is, artistic beauty originates from life. He talked about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feeling experience, but the beauty of the image of life. This reveal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not feeling, but a complete image. Although the two views admit that cognition "begins with experience", the patterns of experience obtained are different.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eeling experience", "see only the phenomenon of various things, see the one-sided of each thing, see the ex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things." But what the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btains is "the image experience", it opens
【作者单位】: 长沙水电师院学校编辑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林 ,袁钟秀;战斗的一生——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胡义成;“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是谁最早提出的?[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3 国珍;一个普通人怎样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读《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4 余行达;谈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沧南;毛泽东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贡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2期
6 ;一九七八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二)[J];近代史研究;1980年01期
7 王光美;刘少奇同志的简要历史[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8 周新民;一九七九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9 鲁歌;关于《湘灵歌》问题与茅盾先生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1期
10 ;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实对《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的评介[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永铿;;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田培松;毛豫京;;统一战线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影响[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鲁;;简析淮海战役中何、张起义及其作用与影响[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广相;;毛泽东的卓越指挥与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5 奚纪荣;吴张祥;;毛泽东的战略决战思想指导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6 庄从勇;;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指导[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孝民;;周恩来与淮海战役[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8 张梅玲;徐苗青;;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三次重要建议[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9 胡明华;;试论粟裕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陈海云;;淮海战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铸造国民新的灵魂[N];北京日报;2000年
2 毛卫平;社会转型的哲学先导[N];北京日报;2000年
3 尤元文;究竟什么是决策的科学态度[N];北京日报;2000年
4 刘东升;全国首次毛泽东像章及毛泽东文化艺术藏品专场拍卖会举办[N];北京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李乔 伍义林;谈延安整风的几个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0年
6 郑必坚;党的先进性与党性的关系[N];北京日报;2000年
7 晓荣;毛泽东像章[N];北京日报;2000年
8 李际均;朝鲜战争的珍贵纪实[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白云覃;真实再现毛泽东[N];中国财经报;2000年
10 李建力;得其形而传其神[N];中国财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曹铁汉;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周敬青;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蔡道通;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志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王文滋;胡绳晚年学术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刚;毛泽东、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中国农业跨世纪发展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韦继辉;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军;1958年的《人民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贾国强;实事求是中介的三重向度[D];郑州大学;2000年
6 严开旺;论周恩来的行政管理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莉;毛泽东与邓小平赶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陈兴华;论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蒋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形象的历史贡献[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10 辛帅;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本总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233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