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韵致之美——“神韵”范畴对中国古典艺术之影响
[Abstract]: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charm" has been consciously pursued and applied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poetry. It pursues the infinite interest of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impli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rm of God", and conveys to the reader the aesthetic sense of implication and inexhaustible.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系列论文,项目编号为SWC0514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姚爱斌;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凤文学;;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焱;;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5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陈友军;;略论电视剧收视率与艺术审美价值的关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月;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形神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晓涛;;从“神韵”内涵看古代诗论中的生命意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周建萍;;论“神韵”范畴的审美旨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赵凌河;;生命意识:新文学现代主义理论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4 刘新敖;王士祯“神韵”说的主体性追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5 刘蔚;;试论“神韵”的产生及其美学内涵[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杨景春;;中国古代诗味理论的审美言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马奔腾;;禅门直觉与诗歌意境的神韵[J];武陵学刊;2010年03期
8 王济亨;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范畴的总龟——司空图《诗品》注译后叙[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9 李松;月光的启示——简论艺术创造中审美主体的特性和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10 刘志华;;“悟”的审美历程[J];温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传兵;杜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特色[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黄莉;;找寻美术课的“根”[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3 姚月红;;大学生生命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讨[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朱雪艳;;黑土戏曲的生命意识——黑龙江戏曲在时代变革中的足迹与探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5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郭可夫;张永雪;;论古书画装裱的技术美[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颜全毅;;百年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大鹏;;追索与偿还——生命意识的高扬——评《送一个人上路》[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旭东;张扬生命意识的动物叙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特约教师 金哲民;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黄金旺;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生命意识[N];甘肃日报;2008年
4 庞丽萍;语文教育应渗透生命意识[N];广西日报;2004年
5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刘慧;唤醒一个民族的生命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邵大箴;追求文化品格和民族特色[N];中国艺术报;2004年
7 金轶盈 顾金生;把生命意识融入建筑[N];浙江日报;2006年
8 珠海特区报评论员;“11跳”拷问生命意识教育[N];珠海特区报;2010年
9 张晓凌;追求超越[N];美术报;2011年
10 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D];河南大学;2002年
3 徐雁;艰难的言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田崇雪;感伤与艺术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薛晓飞;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向丽;“春”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窦传美;论李贽美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洪波;凝聚、超越与沉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6 赵华;喧哗和躁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延红;“生死场”中的生死人生——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D];延边大学;2004年
8 赵月霞;回顾、展望中的生命探寻[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程会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意识内容缺失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萍;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33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