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的真理观:“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8-10-15 08:36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晓蓓;刘开会;;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谈福柯和哈贝马斯的争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3 毛燕妮;理解的距离[D];贵州大学;2007年

4 程社民;传承与发展: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研究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5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7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8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9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建敏;向死而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2 韦拴喜;杨恩寰;;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及其理论局限性试析——兼谈诗意地栖居何以可能[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3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4 葛祥国;马国照;;浅谈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角[J];山花;2011年14期

5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6 张瑜;;实践存在论美学“西马化”了吗[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王思滢;;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9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10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泰然;陈雪;;图像意志与时间意识:对一种“看的方式”的梳理与分析[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刘士林;;废画连篇的时代[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4 ;什么是自我的困境?[N];文汇报;2002年

5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6 黑龙江大学 张园;谢林带我们重回“艺术”[N];光明日报;2010年

7 曾繁仁;中西交流对话与当代生态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8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9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2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昭勇;论海德格尔思想中大地范畴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肖明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6 黄伟;返回意义之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娣子;阿多诺的否定美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5年

8 高波;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潇;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缪勇;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71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71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