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与“崇礼”精神
[Abstract]:Chinese aesthetics is elegant, taking elegance as the highest state of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creation. The realm of "elegance" is the composition of man and his own heart and nature, the composition of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nature are treating each other and bringing up each other. The beginning of "elegance" is "being human". As far as the difference of value system is concer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s the alienation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eli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popular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fe aesthetics,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Shangya" in ancient China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veneration of rites" in Chinese culture. The argument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embodies the Chinese people's thoughts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people,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the ideal of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ity, the beauty and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Discussion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elf-re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2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5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80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8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