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古代审美文化资源
[Abstract]:It is still an urgent problem to probe into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First of all,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named "postmodernism" or "moder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haracter of "aesthetic and life alike" and its different discourse mode of "aesthetic super-utilitarian and aimless" with classical aesthetics. But its relation with "pre-modern", that is, ancient aesthetic cultural resources,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Secondly,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which also shows the inextricable historical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Thirdl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modern", especially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知常;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J];浙江学刊;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朱理;;论我国行政价值的失范与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龙腾飞;徐荣国;施国庆;;城市拆迁的满意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6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姝;浅析我国继承法之遗嘱自由[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郝建;大众文化面对法兰克福学派[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刘守芬,许道敏;制度反腐败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秦国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律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概览[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6 吴友军;批判的人学[D];吉林大学;2004年
7 崔剑仑;论当代中国行政监督[D];吉林大学;2004年
8 包燕;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浙江大学;2005年
9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品泽;人本精神与刑事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于民;在中世纪和近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6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现婧;新生代电影的文化流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2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3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4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宝林;;从“杜尚难题”审视现代主义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6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7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马建高;;在“通俗”与“高雅”之间——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热”现象探讨[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士林;;废画连篇的时代[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3 李平;“现代”宫殿中的现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6 肖鹰;伦理的恶影响美学的美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周春霞;后现代审美文化观:僭越、困境与新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敏;虚拟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扬州大学;2008年
5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6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魏雪琳;消费文化和现代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田遥;当代审美行为方式的被动性特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家民;美学在当代的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顾颉;多重叠合的审美幻象的生产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1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8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