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

发布时间:2018-10-24 06:40
【摘要】:审美活动的主干是审美体验,必须从生命活动与审美活动相贯通的观点来把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源发于现实的生命体验,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现实的生命体验并不等同于审美体验,需要下一番提炼与纯化的工夫,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这一从生命体验向体验生命的转型,亦即审美体验的生成。生成后的审美体验更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衍化过程,即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而审美活动的总体功能便在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之中充分显示出来。
[Abstract]:Aesthetic experience is the main part of aesthetic activit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must be grasp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fe activity and aesthetic activity. Aesthetic experi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aesthetic becomes a castle in the air without the experience and feeling of people's real life. But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 is not equal 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t needs to be refined and purified to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 in order to rise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way of self-transcendence is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life experience into an object that can be viewed, and to give it a re-experience with an aesthetic attitude, which i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fe experience to experience life, that is, the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fter its formation has a process of evolution from simple to deep, that is, through aesthetic perception, aesthetic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and aesthetic pleasure, finally, the sense of life under the real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is reached.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is fully displayed in the experience of life.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阳;在参与式时代谈建构"性别主体"的困境[J];开放时代;2005年01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钱雯;清峻:嵇康的玄思与诗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映山;《文心雕龙》“心”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孙明君;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章晓岗;陈静瑶;;色彩通感与电视广告创作[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2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2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7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9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东树;论中国画论中的“士气”[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丽芬;潘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9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90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90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2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