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理论范式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美学——近年来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11-04 09:11
【摘要】:近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转型期美学理论建构"这一总问题域而展开。其中,涉及的重要议题有:美学研究理论范式转换、实践美学论争、后主体性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身体美学、审美现代性、艺术终结与生活美学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经多年探索研究的积淀与集结,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迁跃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方面,诸多长期论争的问题得以沉淀总结,使问题的探讨已经完成从论战的理论状态向反思的理论状态的转换,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建构业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诸多新的美学视域的开启,使当代研究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理论范式到当代理论范式的转向,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将拥有面向未来的敞开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general problem domain of "aesthetic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Among them, the important issues involved are: paradigm shift of aesthetic research, controvers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subjectivity aesthetics,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body aesthetics, aesthetic modernity, artistic termination and life aesthetic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aesthetics has moved to a new stage: on the one hand, many long-debated problems have been precipitated and summariz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has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state of controversy to the theoretical state of reflec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aesthetic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opening of many new aesthetic horizons, contemporary research has begun to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paradigm to the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paradigm, indicating that the basic aesthetic theory will be open to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基金】: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A类项目:“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与当代文学理论建构”(08JD41)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宋一苇;;审美现代性批判如何可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天保;;走向批判的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中西对话及其启示[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4 刘方喜;;由Aesthetic到Productive:美学范式的后现代转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王德胜;;“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唐善林;;实践美学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探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2期

8 高建平;;“美学”的起源[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0期

9 刘悦笛;;日常生活美学的哲学反思——以现象学、解释学和语用学为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俞兆平;;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时红;;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审美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2 李艳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生命之思——以悲观主义理论为视点[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3 屈荣英;李丙奎;王阿芳;梁艳;;李力扬写作手法分析——以《玫瑰花》《我的夜晚集》和《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梁冬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赵文渲;李徽昭;;“中国意识”与两部长篇[J];电影文学;2009年12期

6 吴时红;;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革命”还是“改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梁冬华;;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伟;;从“独尊意识”到“身心一体”——后现代性视阈下的实践美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伟;张永刚;;都市文化与革命诉求——对1930年代聂耳、黎锦晖音乐观念冲突的审思[J];河北学刊;2010年01期

10 扶廷斌;;艺术的迷惘与拯救——兼论“艺术终结论”[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贾玮;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郑芳华;企业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张慧敏;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日常生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亮;会计美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卢健;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露;“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邹松鹤;悦志悦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与时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汉芸;从人性和谐美论席勒活的形象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曹峰春;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冰;艺术的价值—超经验设计思维[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鄂霞;李艳;;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陈天庆;;论“自然”是马克思美学方法的逻辑起点[J];江苏社联通讯;1988年04期

5 陈天庆;论“情操”及“情-操”——一种存在论意义的探讨(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概念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邢建昌;秦志敏;;文学终结的论争与启示[J];理论与创作;2006年03期

8 李夫生;;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6年05期

9 刘悦笛;病树前头万木春——评“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终结论”[J];美术;2002年10期

10 邢莉;文艺复兴意大利佛罗伦萨迪塞诺学院研究[J];美术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良;;“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终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周海玲;;审美现代性与“人工制品”——对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的人类学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陈全黎;审美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转型期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高建平;;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5 王建疆;徐大威;;审美现代性的吁求——评朱寿兴的《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J];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朱立元,孙士聪;真的探索 美的追问——朱立元教授访谈录[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4期

7 索良柱;;“告别实践美学”的背后[J];探索与争鸣;2007年05期

8 施锐;;西方近代美学影响的焦虑——读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9 张立斌;实践论、后实践论与美学的重建[J];学术月刊;1996年03期

10 章辉;论审美活动与超理性追求——兼评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小德;孙先锦;王惠芬;胡东波;梁云;;“一维下料”问题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课题组;;长春市中小企业放开搞活问题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三)[C];1998年

3 朱欣焰;李德仁;;地理信息系统中多用户环境下数据共享一致性问题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杨素哲;高峰;齐凯新;;西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问题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袁峰;;中国共产党政治代表性问题研究[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6 陈晓中;;关于虹口区社区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聊城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课题组;;聊城市软环境建设问题研究[A];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1998—2001)[C];2001年

8 张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问题研究[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问题研究[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红;;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2 王琦;泛娱乐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精神[N];文艺报;2008年

3 刘悦笛;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万迎春;把握机遇 拓宽领域[N];云南日报;2008年

5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6 齐峰;建构时代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8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9 吴士余;文化原点:中国小说美学研究的突破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9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永军;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云华;虚拟工业设计及其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丹;土家族木制家具美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韩平;奥运会吉祥物的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美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江小敏;词句印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8 刘超;论卡西尔符号论文化哲学的美学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孔小彬;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9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09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