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aesthetic discussion in the 1950s, the new Chinese aesthetic theory has been bumpy in the attitude of the seeker, and has formed its own development context.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as follows: in 1980s, practical aesthetics became the mainstream; In the 1990s, the development, criticism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ve form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life aesthetics, survival (beyond) aesthetics, existentialism aesthetics,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practical ontological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 are new aesthetic forms represented by ecological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global aesthetics.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is moving towards an open and pluralistic new patter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6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真;兔鸭之谜[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生存—超越美学的现代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刘冠君;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美学发展浅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牛宏宝;;美学的场域转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黄卫星;;研究的范本、美学的力作——评《新实践美学论》[J];云梦学刊;2007年05期
5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5期
6 张弓;;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8 朱立元;;我为何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J];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9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10 王天保;;走向批判的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中西对话及其启示[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于子桥;;全球化延伸:从全球到地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关振忠;;钱箱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之路[A];第四届(2011)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技术展览会会刊[C];2011年
4 Gerardo Rocha;;大学,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Tan Chung;;美好新世界与中国的未来:有限的全球化与无限的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Edward Kus;;挑战,责任,理想—青年应对可持续的未来与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张国有;;全球化发展中非主力竞争集团的战略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双余;;品牌特征、价值和商标及全球化、本土化[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10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安全问题[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波;解读全球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陈炳才;第三只眼看全球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全球化金融必须全球化监管[N];南方日报;2009年
4 记者 易明灯;北京全球化程度世界第九[N];北京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威风;小成本的全球化[N];经济观察报;2009年
6 晓布;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丁力;区域化先于全球化[N];经济观察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美国打退堂鼓 全球化倒退之忧隐现[N];国际商报;2010年
9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黄亚生;全球化与经济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刘昕;拒绝全球化代价更大[N];国际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3 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大学;2005年
4 饶淑莹;世纪之交的帝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陈辉;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陶日贵;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喜军;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践的制度性探索[D];吉林大学;2007年
10 Hans-Juergen Walz;欧亚贸易路径构架创新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3 吕冠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李杰英;东亚政府改革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与借鉴[D];山西大学;2007年
5 周荣艳;浅析跨文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宁香;论全球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郑文胜;经济全球化下的台湾中小企业的因应之道[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金花;中日关系的进展与东亚共同体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5年
9 孙石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当今全球化之批判性反思[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秦靓;全球化态势下的媒介帝国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9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