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明”到“明”──论审美评价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2 韩林德;试论孟子的美学思想[J];思想战线;1981年03期
3 狄其骢;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J];文史哲;1981年03期
4 周来祥;栾贻信;;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1981年06期
5 郑海;从云南少数民族图腾神话看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J];思想战线;1982年01期
6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7 孙津;美究竟是什么?[J];求是学刊;1983年01期
8 丁立平;审美活动的辩证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9 刘守安;文艺能不能比生活“更高”[J];文史哲;1983年04期
10 彭立勋;马克思与席勒审美理论之比较——从《美育书简》到《巴黎手稿》[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董巍;;编辑美的审美心理[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10 卓昌勇;高琪;;论新闻摄影的美[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的和民间的广州[N];中国测绘报;2000年
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4 汪政;现实关怀与人文追问[N];文学报;2000年
5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李庆本;看上去很美[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李育华;张载哲学体系定位[N];光明日报;2001年
8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9 钟旅;旅游者要提高自身素质[N];河南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确立文化发展的新坐标[N];解放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2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4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窦志伟;《聊斋志异》的人文精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5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肖辉;拒绝孤独的狂欢: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与贾平凹《浮躁》的现实关怀[D];西北大学;2004年
8 袁洁玲;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松冀;苏舜钦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0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3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