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美学发展的构想
[Abstract]:Practical aesthetics itself is a theoretical school composed of many theoretical ideas, which is unfinished and open in itself.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whether it is the main school or the non-main school) as long as it is reformed and perfected. Breaking through the thought of epistemology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such as the dichotomy of subject and object) still have powerful vitality and huge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been misunderstood or even distorted by anti-practical aesthetics theorists. In fact, practical aesthetics, as a kind of aesthetic view in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it inevitably bears the imprint and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in its development course, it still makes breakthroughs in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ity, spiritual practice, creation, freedom and the thinking mode of dispelling binary opposit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m. It absorbs the reasonable connotation of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In the future, practical aesthetics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especially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consistency of category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which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and should be explored and developed in various ways. Of course,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not omnipotent, the vision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can not cover all the boundaries of aesthetics, which needs to be multi-complementary with other aesthetic theories. There are two ways forward in practical aesthetics, one is to tap the potential and find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e other is to absorb new ideas in order to answer and guide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basic posi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on this basis to answer the rebuk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ranscendence, aesthetic individuality, practical aesthetic life care,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春;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的解说效力与局限——兼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 杜书瀛;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J];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
3 齐世荣;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J];历史研究;1994年01期
4 童之伟,伍瑾,朱梅全;法学界对“议行合一”的反思与再评价[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5 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J];经济评论;2005年01期
6 许兴亚,张建伟,张昆仑;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10期
7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8 顾乃忠;文化流动的规律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杨豫;论原工业化的解体[J];世界历史;1991年01期
10 高玉;沦陷区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批评初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2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4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5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8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9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丽娟;环境意识的组织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秀凌;福利国家及其理论批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汪辉;两宋皇城司制度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3 娄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国有资本政策变迁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余勇晖;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道胜;论纳税人权益[D];吉林大学;2004年
6 董红启;18—19世纪初俄国农奴农村习惯法[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英;奥斯丁小说的女性意识论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杜宁宁;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铁雄;域外古代土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孙庆武;经济学理性的哲学反思[D];东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光;;实践美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2 朱志荣;;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3 朱立元;;关于实践美学发展的构想[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4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5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J];学术交流;1993年02期
6 华f ;超越实践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兼评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观的人本主义哲学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曾耀农;实践美学开放性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曾耀农;论实践美学的开放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张玉能;从实践美学的话语生成看其生命力[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春燕;;“新世纪实践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现代性[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杨春时;;美学要抗争现代性的重压[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6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朱水涌;超越前现代与现代的紧张[N];文艺报;2003年
8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8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9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1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3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