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梦与文学关系之浅谈

发布时间:2017-02-26 21:03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这种以文本的需要而决定取舍的标准背后,是现代作家对于梦在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高度认可。现代作家所描绘的梦境,更多的是作为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一种变形而出现的。这种变形在作家的笔下主要用来表达人物形象本身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状态,作家往往喜欢用这种梦中的无意识状态来作为处于意识控制下的人物形象的一种补充。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心理的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与塑造。这对于描写现代社会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心态是尤为有利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梦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军国大事都能找到梦的印记。作家、读者,都充分地沉浸在梦的环境当中。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热的出现,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几乎都言以必称“无意识”、“力比多”为荣,这种超乎寻常的热潮为人们更好地从人文、心理的层面科学地理解梦的真实面貌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梦文学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梦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解它的独特魅力为代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虽然对于梦更为了解,但相对于古人而言却离梦意象更远的一个原因。梦本质的被蒙蔽本不是一件好事,但经由梦意象的创作和欣赏来提供一种亦真亦假,真真假假的心理氛围,使人们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却是极为有利的。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才会产生影响深远的梦文化,才会产生如此众多对全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的经典梦意象。这些背景和心态,恰恰是如今梦文学所缺失的。但是人类对于梦的本质的逐渐揭示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可能与古人一样对梦懵懂无知;对于适合梦文化生长背景的消失,我们同样没有必要过于感伤。毕竟,梦与文学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容性。
  梦,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是文学作品的触媒或催生剂。但在通常情况下,它只是被用来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形式,梦,虚幻缥缈,作者可以用这种手段或形式,,直抒胸臆,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感情,或籍以达到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境界,使作品更为生色。随着人们对梦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它对人们的影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梦与文学依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梦文化依然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傅正谷.中国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2]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7,第18页
[3]詹石窗.梦与道[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第64页
[4]李大敏.梦与文学[J].探讨与争鸣,1999, (9) ,第38—39页
[5]舒天.梦与人生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第67页
[6]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第49页
[7]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717页
[8]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 第51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