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美学:回顾与反思
[Abstract]:Chines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results, its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o 1949 is the spontaneous research period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 from 1949 to 1978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is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 turning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to the present, it is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 China's comparative aesthetics,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experienc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rom obscurity to clarity, from spontaneous study to conscious construction. The main features are as follows: (1)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social practice; (2) Chines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has the obvious nature of "deconstructing" western centralism, and (3) Chines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provides a reflec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disciplin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 such 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bias of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of the unity, the loss of the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and so 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tud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how to step out of the dualistic confrontation and move towards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aesthetics; How to get rid of singleness and arbitrariness, strengthen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deepen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艺美学对西方的影响”(项目编号:08BZW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军海;对中西比较美学的几点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嘤蔚;论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内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徐宏伟;论“健康”之理性——高校体育目标观之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冯黎明;张荣翼;唐铁惠;何锡章;樊星;胡亚敏;王兆鹏;李建中;;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6 李留义;;承认关系中的人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翟鹏玉;“那”生态文化圈与主体际交往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邓春莲;在爱中存在——论弗罗姆总体人的主体性解放道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刘阳;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化现象探因[J];当代传播;2005年05期
10 朱成科;;分化与整合: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心华;;思想上高度解放,学术上实事求是——高放先生对“同时胜利”和“一国胜利”问题的研究述评[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放;;苏共怎样取得而又丧失执政的合法性[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刘俊男;;国家起源的理论问题及中国个案分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士启;;徐特立论教师工作的崇高性[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吴敏;;政府治理要立足于保障公民权利[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窦正斌;;全能主义行政体制对社会性效率的诉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永华;;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李济广;;马克思主义与“公有民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3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4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5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8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黄文前;自由意志——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爱云;伍尔夫的诗学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7 贺玉高;知识分子立场与后殖民主义[D];郑州大学;2003年
8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先桃;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隆溪;;中西交汇与钱锤书的治学方法——纪念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J];书城;2010年03期
3 陈伟;邵志华;;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1期
4 张鑫;;宗白华中西比较中的“世界美学”的视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杨燕丽;;比较与对话[J];网络财富;2010年05期
6 ;文学院学人代表作[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宇文所安;程相占;;中国文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崔鲮丽;;情以物迁 诗以“兴”言——论中西诗歌视域中的“兴”[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黄雪敏;;中西文学中的人鱼形象考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李俊宝;;试析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及社会性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忠利;;市场经济道德基础:职业体育的隐喻性前提——基于中西比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胡晓峰;李洪晓;;民国医药期刊有关中医诊法文章初步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傅红春;;经济的文化基因差异——十二位中国学者的中西比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王绍增;;关于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于宝航;;朱元璋神异故事的情节与意识形态——以官方历史文献为中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7 ;Cross-civilization Study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s[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骏,
本文编号:2461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6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