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趣味”的特点——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

发布时间:2019-07-05 09:46
【摘要】:趣味一词虽流行于梁启超生活于其中的上世纪20年代,梁氏却赋予它独特的意义。最具梁氏风格的趣味之特点,首先表现在,这趣味是与责任结缡、与义务感相统一的趣味,其次,这趣味是动之趣,是作为创造动力的趣味,是积极参与现实事务的即事的趣味、勤动奋进的趣味。由此,不问世事而自放于个人小天地的适情闲逸式趣味被独特地关涉到现实事功和社会责任。即便在今天看来,梁氏关于趣味的见解依然不乏真正具有哲学意义和个人独特体悟的原创性睿见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Although the word of interest is popular in the 1920s in which Liang Qichao lived, Mr. Liang gave it a unique meaning. The most Liang's style of interest is the first to show that the interest is the interest of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the obligation, and secondly, the interest is the interest of creating the power, is the interest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real affairs, the interest of the matter, and the interest of hard work. In this way, it is not out of the way, and self-place in the individual's small and natural world is unique to the practical work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en in today's view, Mr. Liang's views on the taste still have a real sense of philosophy and the sense of the individual's unique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2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4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5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6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7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8 张永;国会解散与进步党的分裂瓦解[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9 夏晓虹;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郁;张和声;;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耿云志;;关于近代思想史的几个问题[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左玉河;;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识体系之尝试[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俊;晚清审判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9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敬才;黄遵宪西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4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7 申晓勇;结社集会律与晚清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苗娟;人本主义教学: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10 从卫兵;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2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J];荣宝斋;2011年07期

3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碧辉;;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情感教育[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李茂民;;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三条道路[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朱存明;顾颖;;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林正范;;序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刘悦笛;;现代性视野内梁启超的“社会美学”——兼与齐美尔的“社会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2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3 金雅 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3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萌;梁启超趣味美学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寒曦;梁启超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张秋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慧娟;人生审美化的至境[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邓微星;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于U,

本文编号:2510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10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