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本体论与论本体——以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判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10 16:34
【摘要】:近两年来,围绕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作为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动态的学术阵地,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来呼应这场论争。在《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访谈》一文中,"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朱立元先生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及这场论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展望。其他四篇文章则是几位青年学人对此次论争及其衍生出的理论问题的一种纯学术的思考和表达,其中有对此次论争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有对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也有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阐发和对实践存在论自身的理论基础的说明。我们希望,这些争鸣有益于促进学界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本身以及这场论争的认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包括"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debate around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has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 in academic circles. As an academic position that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research trends of Marxist aesthetics, we have organized a group of articles to echo this debate. In the interview on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Mr. Zhu Liyuan, the author of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makes a brief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process of putting forward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f this debate, and makes a forward-looking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aesthetics, especially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other four articles are a pure academic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of several young scholars on the debate and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derived from it, including the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bate itself, the exploration of inheriting the previous thought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the explanation of Heidegger's thought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actical existence theory itself. We hope that these contending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itself and this debate, and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join in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 Marxist aesthetics, including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so a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社科系;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君;;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补充[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2 朱立元;王昌树;;遮蔽“存在”的存在论批判——评董学文等先生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误读[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3 朱立元;;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等先生商榷之三[J];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4 肖明华;陶水平;;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肖明华;陶水平;;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刘凯;;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及其理论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孙周兴;;消解与重构——海德格尔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J];学术月刊;1992年03期

8 朱立元;张瑜;;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不应轻易否定——对董学文等先生批评的再答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3期

9 胡继华;;海德格尔、德里达论哲学与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张瑜;;试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内涵及其三大理论维度[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黄颂杰;佘碧平;;试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9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7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2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肖明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明达;海德格尔与庄子技术思想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马成昌;存在论的新视阈[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12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12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