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尔迪厄的“审美
[Abstract]:Bourdieu's "aesthetic field" criticizes the essential mode of thinking, puts the artistic interest phenomenon into a place entangled with meaning and power struggle, so that criticism gives historical speculation and spirituality. "Aesthetic fiel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mechanism of artistic phenomena, pay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mselves, and should prevent the phenomenon of "too fast history". Psychoanalysis should combine the analysis of pleasure with the aesthetic field.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胡大平;他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一个新的支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3 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从保罗·弗莱雷到鲁迅[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4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陈定家;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季广茂;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高远;;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10 马生龙;论艺术陌生化反叛现实的功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金进;革命历史的合法性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9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丹丹;论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章芳;政治话语与人性话语[D];浙江大学;2007年
3 郑歆;论莎士比亚作品中混乱与秩序的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春燕;现代主义的寓言文本——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本雅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志军;历史的中间物——1925—1930年间中国革命小说的描述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蔡恒剑;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齐鹏;西方女性主义对美术史的改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龙;;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的联系、区别及其哲学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清民;;罗蒂后哲学美学思想的两个维度[J];河北学刊;2010年01期
3 杨春时;;“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陶东风;;走向自觉反思的文学理论[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5 周海玲;;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J];天府新论;2010年01期
6 王万森;;文学现代性的冲动与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陶东风;;警惕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J];探索与争鸣;2010年01期
8 付文忠;;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曾艳兵;;萨特:敢于说“不”的思想家[J];世界文化;2010年01期
10 闫顺利;敦鹏;;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钢;;现代汉诗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反思——兼与雪潇先生商榷[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卢娟;;张力场上的浮世绘——解析邰筐《凌晨三点的歌谣》[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姝彦;;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演变的自然主义特征(摘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芳;;后殖民时代英国移民的身份策略——评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孔明安;;对抗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从拉克劳、墨菲的“antagonism”谈起[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元明;警惕批评中的理论先行[N];文艺报;2010年
2 刘振怡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拉克劳的“话语”认同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尹艳红 于怀清;“拯救男孩”,我不认为需要特别的关注[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陈圣来;艺术节的不懈追求[N];人民日报;2010年
7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8 演讲人 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滢莹;作家应有坚持的“场域”[N];文学报;2009年
10 高小康;文艺批评:为承认而斗争?[N];中国艺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2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4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6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8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林;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0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向红;作为政治符号的同性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陈艳;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巴万翔;萨特反抗存在的荒谬[D];云南大学;2010年
4 黄向前;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与演绎[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芳;走出本质主义:妇女参与村级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8 陈辉辉;试析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D];西南大学;2009年
9 聂成丽;奎因与模态逻辑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焦海博;论马克思自然法观[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9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2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