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界论现象学方法及其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Abstract]:The phenomenology is mainly a kind of philosophy method,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main contents such as the reduction method, the direct method and the description metho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and has the features of no precondition, direct natur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aesthetic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is also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菁;沙润;靳诚;;旅游体验失真的内在形成机理及对旅游业管理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贤根;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海德格尔逻辑思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5 王红漫,祖国平;老龄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态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张世英;相同·相似·相通——关于“共相”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学昕;“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9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10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沟通——以虚静为中心[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2 章建刚;;通往城市批评的美学之路——当代城市景观美学的三种资源[J];世界哲学;2011年04期
3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宛小平;;庄子美学和谢林艺术哲学的比较——兼谈哲学和美学关系的几种典型样式[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高艳萍;;透入物的深处——巴什拉物质想象理论释析[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2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3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5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7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2 陈贻祥;莫里茨·盖格尔现象学审美价值论[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周妍;身体,审美的存在——梅洛—庞蒂身体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瑞奇;梅洛—庞蒂身体美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陶谊;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D];苏州大学;2007年
7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露;“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10 杜志运;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9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2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