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2 李新亮;;论新时期高尔泰的美学追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葛辉;;老子的自然美学价值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王和丽;南树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5 朱立元;路程;;试论创意产业的审美向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7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谷鹏飞;;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四次转型[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R.舒斯特曼;刘检;;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翁开诚;;成人之美的在地实践(二)[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3 武汉大学 严泽胜;欲望、身体、性别表演[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5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3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利娥;审美时尚中的反美育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7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8 张勤;走向生态审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3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