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理论建构的新拓展——“内审美”对李泽厚审美理论的超越与发展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内审美理论研究”(10YJA751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建疆;审美的另一世界探秘——对“内审美”新概念的再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乔武涛;徐大威;;论审美关系的多样化生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魏小芳;;道家审美思想在健美操美学中的体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吴时红;;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革命”还是“改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吴时红;;试论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徐;;“审美-实践”文学: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考察(二)[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王建疆;;意境理论的现代整合与内审美的视域超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建疆;;儒家美学的内审美性质、特点及其当代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形态出发还是从主义出发[J];学术月刊;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金丽;论展览中博物馆美的特征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09年
2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高利;陶渊明和梭罗回归自然的美学意蕴[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楠楠;新时期小说中传统审美的回归[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阳阳;唯美主义批判[D];浙江大学;2011年
6 丁龙海;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冠军;论内在实践和外在实践──从实践视角看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王建疆;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荀子修养美学新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建疆;中国古代修养美学的性质、特点和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楠森;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2 黄杨;“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王思睿 ,何家栋;为革命辨诬[J];书屋;2000年01期
4 ;李泽厚谈治学经验[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5 梅宝树;要重视人类学本体论的研究——读李泽厚哲学美学论著扎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6 李黎;;青年一代的美学领袖与哲学灵魂——李泽厚印象[J];文学自由谈;1988年04期
7 林化;;大争鸣:李泽厚、刘晓波论争及其他[J];文艺争鸣;1989年01期
8 蔡仪;评李泽厚的政治宣言《答问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05期
9 石义斌;儒学传统的转化性创造——李泽厚新儒学思想述要[J];学术论坛;2000年04期
10 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6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朱航满;难以放逐的青春孤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刘东超 (本报书评人);儒学研究的李泽厚视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3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7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