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白裤瑶研究方法及其审美文化研究述评
【作者单位】: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审美人类学视域下的白裤瑶审美文化考察与族性研究”(201106LX683) 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师专中文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为例”(2012JGZ163)
【分类号】:C95;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伟;;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舞完好传承之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2 韦金玲;;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用“舞蹈生态学”原理剖析[J];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3 韦静涛;;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J];电影评介;2009年13期
4 盘福东;白裤瑶服饰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王昭武;论白裤瑶的婚姻[J];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03期
6 玉时阶;白裤瑶的婚姻家庭制度[J];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03期
7 雷文彪;;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的审美人类学阐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韦丽春;文展;;白裤瑶铜鼓舞价值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梁富林;白裤瑶的铜鼓崇拜[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温远涛;;白裤瑶服饰文化的意义与象征[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伟;;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舞完好传承之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2 韦静涛;;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J];电影评介;2009年13期
3 刘水清;;桂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南丹白裤瑶为例[J];大众文艺;2012年10期
4 韦嘉燕;乐永兴;;从民族习惯法的演变看民族融合——以广西南丹里湖瑶族自治乡白裤瑶婚姻习惯法的演变为视角[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韦丽春;;原始宗教对白裤瑶民俗竞技文化发展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克敏;;瑶族服饰[J];艺文论丛;1996年04期
8 雷文彪;;桂黔白裤瑶母性崇拜的文化人类学考察[J];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9 雷文彪;;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的审美人类学阐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张萍;胡小明;王溯;;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3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谭莉;白裤瑶蚕丝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焦萍;云南百越系民族服饰象征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何宁;白裤瑶服饰元素及其再设计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温慧舒;基于贵州白裤瑶“蚕丝文化”田野调查的影视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8 韦丹凤;广西活态铜鼓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知新;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韦佳良;瑶族归侨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邹华;;“和”:中国古代乐舞的精神主旨[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卢艺化;;红水河畔话铜鼓[J];当代广西;2007年02期
4 蔡丽红;;论朱载X 的“舞学”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廖明君;;瑶山中的铜鼓声——图说田林瑶族铜鼓舞[J];歌海;2008年05期
6 盘福东;白裤瑶服饰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杨濻;背景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导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孙九霞;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初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梁汉昌;;瑶族服饰文化源流探析[J];歌海;2011年02期
10 韦丽春;文展;;白裤瑶铜鼓舞价值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2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5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6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哲学动态;1996年06期
7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姚文放;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9 刘伟林;21世纪:审美文化与比较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姚晓南;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2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6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7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9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4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4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