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分析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B8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林芳;;现代性悲剧叙事的美学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程英姿;;哲学基本问题与大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杨双;;从“意象”到“仿像”——谈审美主体境遇的转变[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韩仪;;论梁代宫体诗的人生镜象与审美范式[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8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刘小新;;谈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傅守祥;;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现代性突围与大众文化批判[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金丹元;张书端;;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中的文化悖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刘少文;;论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媒介与现实关系思考之一[A];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2007年
7 赵士发;;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的可能——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8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9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丁东宇;;试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首婧;黑龙江当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周孟杰;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有效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孙建风;小学师生日常交往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臻;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传红;;论文学的审美性[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5期
2 罗如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3 张吉琳;;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4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5 黄小平;;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文学语言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6 汪开庆;;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汪开庆;;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8 萧坊;超级女生解读[J];新西部;2005年09期
9 范会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J];美与时代;2005年09期
10 张晶;;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樊德三;;试论教学艺术的审美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关小彬;;由话语蕴藉看当下文学的审美性缺失[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史许福;;教师职业审美性的美学阐释[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李英玉;刘文;;3—5岁幼儿审美性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定萍;;论高峰彝族原生态大刀舞的审美性和社会功能[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义;再论审美性面对——享受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王国兰;梅洁散文语言的审美性[N];河北日报;2001年
3 周义;我们能否审美性地面对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5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卢花;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N];陕西日报;2008年
7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赵春蕾 本报记者 翁醉;形式语言营造建筑设计典范[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张晓航;2008创新盛典设计奖揭晓[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新时期中国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史论[D];吉林大学;2007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8 马咏梅;中学文学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45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4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