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实践论美学问题发展史
【作者单位】: 陕西师大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2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3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6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李翔;;读李泽厚《中国美学史》[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周军伟;;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于美学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5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10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7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9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惠娟;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8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4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