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夫海纳美学主体间性思想的三重维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宏斌;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韩鹏云;;“主体间性”视域中的行政关系理论维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兰英;金家新;;论比较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现象学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8 杨善华;;“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9 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平易;于勇;;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文建平;;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历史与主体概念探析——以《真理与方法》中的第二部分为中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策;;“事实”概念的认知与逻辑重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贺峰;对写实油画中未完成感的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昊X;空间意向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赵振兴;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高龙迪;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的内容及特征[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乐琦;高温颜色釉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贾璐;;审美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黄卫星;陆兴忍;;试论审美活动主体间性的交流形态[J];黑河学刊;2010年08期
4 张玉能;;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梁彦隆;主体间性与环境问题——兼谈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6 孙庆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J];学术交流;2004年07期
7 肖Y,
本文编号:2575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7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