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曹春宇,周爱光;竞技运动者主体价值实现的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4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李建华,袁建辉;论时尚的道德心理过滤[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冯建军;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主体:当代教育的目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元骧;;文艺本体论研究的当代意义[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8 胡玉鸿;;“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杨寿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8 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6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意贞;社会群体主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治伟;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永久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10 沈卫星;对2001年《婚姻法》中夫妻忠实及相关条款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论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美学思想[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2 贾玮;;“身体图式”对于二元对立的突围[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3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宁;;日尔曼历史传统与德国古典美学的整体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7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8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9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敏;;刍议审美人格的多层累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生态关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节末;;论嵇康与康德美学观的异同[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胡家祥;;谈谈真、善、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宛小平;;庄子美学和谢林艺术哲学的比较——兼谈哲学和美学关系的几种典型样式[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21世纪人类基本精神价值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2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政文;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N];光明日报;2003年
4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5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6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7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8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9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5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6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2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D];安徽大学;2003年
4 潘永辉;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程铧;自然美:从康德、黑格尔到阿多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8 赵顺华;论康德形式美学对美育的启示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婷婷;康德论“自然美”[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彬彬;康德审美愉悦论中的自由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7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7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