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
发布时间:2017-03-29 21:19
本文关键词: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二十世纪的众多美学家中,对现代技术及其艺术形态表示积极肯定与赞美的简直寥若晨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另类代表——瓦尔特·本雅明就是其中一位。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灵韵”艺术渐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震惊”艺术。同时他认为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现代“震惊”艺术具有艺术政治化和艺术民主化等革命潜能,因而他对现代“震惊”艺术表现出了明显的乐观与赞赏态度。正因为如此,本雅明被很多人误解为“技术决定论”者。其实,纵观本雅明整个美学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他经常摇摆于“灵韵”艺术与“震惊”艺术之间。其美学的价值正体现于其时而肯定、时而忧虑的矛盾心态之中。 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和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欲从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引出其“艺术技术是艺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观点,进而以“灵韵”、“震惊”、“机械复制”等概念为突破口,对其丰富的美学思想作简单探索。论文重点也是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本雅明对“灵韵”艺术与“震惊”艺术美学特征的阐释及其摇摆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心态和缘由,然后以此为契机挖掘其现代技术观和艺术观对中国当下文艺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最后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阐明我个人的关于大众文化和文学遗产的态度。
【关键词】:本雅明 灵韵 机械复制 震惊 大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引言5-6
- 一、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6-10
- (一) 艺术“技术”是艺术生产力7-8
- (二) 革命的艺术家应主动地应用新技巧,推进艺术的革命8-9
- (三) 艺术消费者应积极主动参与艺术创作,成为艺术生产的合作伙伴9-10
- 二、日趋消逝的“灵韵”艺术10-22
- (一) “灵韵”概念解析11-15
- (二) 本雅明之“灵韵”与中国之“意境”比较15-17
- (三) “灵韵”消逝的历史表征17-22
- 三、“灵韵”在“震惊”体验中四散22-37
- (一) “经验”与“体验”22-24
- (二) “震惊”概念解析24-26
- (三)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震惊”艺术26-30
- (四) “震惊”艺术的政治功能30-33
- (五) “灵韵”消逝后的挽歌轻唱33-37
- 四、本雅明艺术观对中国当代文艺建设的启示37-40
- (一) 正视大众文化38-39
- (二) 善待文学遗产39-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5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莫梅清;瓦尔特·本杰明的韵论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山小琪;反思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效果之争[J];兰州学刊;2004年03期
4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本文关键词: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