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2:26

  本文关键词: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会通中西哲学的最富成就者,推动了儒学的创造性转化,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以感通理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不仅是他在思想史上最大的理论贡献,并且蕴含了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理论资源,拥有了愈发重要的价值。对此的研究将有利于开掘出新的理论向度,突出美学在儒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儒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文试图将唐君毅哲学思想之各部分进行“贯通关联”,同时,注重“超越的反省”,从中西哲学比较的维度出发,对唐君毅美学思想进行详细阐释,以期更为深刻地揭示唐君毅的美学思想。 全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危机感、使命感、学术变革观三个方面,介绍唐君毅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梳理唐君毅的哲学目标、哲学方法与论述方式,理解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第三章论述感通理论,先介绍其形而上学基础,后从中西互释角度阐释感通理论的内涵,同时对感通的情感维度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西美学比较维度,于感通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唐君毅的美学思想,突出其在重建中国美学方面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综述唐君毅的感通理论与美学思想,同时,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反思唐君毅美学思想,突出其“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启发性。
【关键词】:唐君毅 感通理论 新儒家美学 主体间性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引言13-17
  • 研究综述14-16
  •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新儒家之兴起与唐君毅思想之形成17-28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之反思17-19
  • 第二节 时代的危机感19-22
  • 一 外部刺激19
  • 二 内部危机19-22
  • 1 清学之弊19-20
  • 2 激进主义20-21
  • 3 身世穷途与花果飘零21-22
  • 第三节 救世的使命感22-24
  • 一 “士志于道”22-23
  • 二 学术救世23-24
  • 第四节 学术变革观24-28
  • 一 创新是儒家的精神本质24-25
  • 二 新儒家的学术变革观25-26
  • 三 思想转型的比较研究26-28
  • 第二章 唐君毅的哲学方法论28-38
  • 第一节 哲学目标——“反本开新”28-29
  • 第二节 哲学方法——“超越的反省”与“贯通关联”29-33
  • 一 超越的反省29-31
  • 二 “贯通关联”31-33
  • 第三节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33-38
  • 一 思想渊源33-34
  • 二 基本内涵34-36
  • 三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意义36-38
  • 第三章 感通理论38-70
  • 第一节 知人论世——感通理论之缘起38-39
  • 第二节 形而上学之基础39-43
  • 一 理论渊源39-42
  • 1 柏格森与生命哲学39-40
  • 2 熊十力与“体用不二”40-41
  • 3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41-42
  • 二 “天人合德”42-43
  • 第三节 生命心灵之感通43-55
  • 一 感通理论体系——心通九境43-47
  • 1 体系构成43-44
  • 2 感通理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比较44-47
  • 二 “感通”之内涵47-51
  • 三 三教之别——感通、博爱与慈悲51-55
  • 第四节 情感的再发现55-70
  • 一 感通的情感维度55-67
  • 1 中西哲学的情感理论55-57
  • 2 感通之“情”57-61
  • 3 比较研究:唐君毅与舍勒61-67
  • 二 “感通”与“同情”之辨67-70
  • 第四章 唐君毅的美学思想70-99
  • 第一节 唐君毅的美学情调70-71
  • 第二节 美学思想之直接渊源71-75
  • 一 方东美、宗白华:生命情调与美感71-74
  • 1 方东美与“广大和谐”71-72
  • 2 宗白华与客观唯心论72-74
  • 二 黑格尔——艺术与绝对真理74-75
  • 第三节 价值内在论75-76
  • 第四节 美学核心:“依于仁,游于艺”76-88
  • 一 “依于仁”——感通作为美学之基础76-79
  • 二 “游于艺”79-88
  • 1 “藏修息游”79-82
  • 2 艺术与感通82-88
  • (1) “依于仁”与“游于艺”的辩证关系82-83
  • (2) 中西美学之会通83-84
  • (3) 艺术的感通作用84-88
  • 第五节 求美与求真之关系88-92
  • 一 求美与求真之差异性89-90
  • 二 求美对求真之补足性90-92
  • 第六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92-94
  • 第七节 美学的“开新之道”94-99
  • 结语——兼论唐君毅感通理论的主体间性思想99-116
  • 参考文献116-122
  • 致谢122-1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敏;;现代新儒家美学体系解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萧湛;;论熊十力思想与谢林同一哲学的相通性[J];兰州学刊;2012年10期

3 萧湛;;何种“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宗白华美育理论之比较[J];美育学刊;2012年06期

4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7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