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是审美泛化的理论研究,文章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通过对现状分析、内涵界定及建构模型来探讨了当代审美泛化的走向问题,旨在利用审美泛化的理论观点为从事生活美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拓宽视野。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审美泛化理论的历史渊源界定了审美泛化的内容,指出本文所说的审美泛化是美学领域的审美泛化,它包括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两个方面。其次,文章详细阐述了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相关理论,并建构了由二者共同构成的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最后,文章以前面的理论研究为依托,分析了审美泛化的走向及现实意义。在未来,艺术与生活最终会通过审美泛化运动融合在一起,艺术也就因此而获得了另外一种新生,我们的生活也将变成一种艺术化的和谐生存空间。
【关键词】:审美泛化 生活审美化 审美生活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7-9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9-11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1-13
- 第二章 审美泛化的内涵界定与研究现状13-21
- 2.1 审美泛化的历史渊源13-17
- 2.1.1 “美是生活”的传统命题14
- 2.1.2 “生活实践”的现代奠基14-15
- 2.1.3 “现代美学”的生活路向15-17
- 2.2 审美泛化的内涵界定17-18
- 2.3 审美泛化的现状分析18-21
- 2.3.1 艺术与生活的历史疏离18-19
- 2.3.2 审美泛化在中国的现实际遇19-21
- 第三章 审美泛化的解构21-35
- 3.1 生活审美化—无往而不是艺术21-26
- 3.1.1 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分析22-24
- 3.1.2 生活审美化的多层面分析24-26
- 3.2 审美生活化—非艺术的艺术26-30
- 3.2.1 审美生活化的理论分析26-28
- 3.2.2 审美生活化的代表阶段分析28-30
- 3.3 二者的辩证分析30-35
- 3.3.1 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相互同一30-32
- 3.3.2 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相互区别32-35
- 第四章 审美泛化的模型构建与解析35-39
- 4.1 审美泛化运动模型的两种形式35-38
- 4.2 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的解读38-39
- 第五章 审美泛化的走向分析39-45
- 5.1 艺术回归现实生活39-43
- 5.1.1 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模糊39-41
- 5.1.2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边界模糊41-43
- 5.2 艺术终结与新生43-45
- 第六章 审美泛化的现实意义45-49
- 6.1 审美泛化的美学意义——美学的重构45-46
- 6.2 审美泛化的社会意义——生活的和谐46-49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49-51
- 7.1 总结49-50
- 7.2 展望50-51
- 致谢51-53
- 注释53-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个人研究成果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胡斌;;当代艺术的日常化与富有智性的实验[J];荣宝斋;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李益;;网络艺术审美特性探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庄桂成 陈国恩;文学的审美泛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5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6 林琳;电影需要怎样的价值判断[N];文艺报;2010年
7 刘悦笛;走向“新的中国性”艺术观[N];文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蒋蓝;黄宗贤:艺术就在生活中[N];成都日报;2010年
9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10 杜书瀛;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翔宇;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玲莉;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审美泛化趋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冠君;当代审美时尚: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D];山东大学;2007年
5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张子郡;网络技术对人审美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崔滨;魅惑·承诺·品味[D];山东大学;2008年
8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江雅心;古琴艺术与中国士人审美情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邱佳佳;对当代美育关键词之一“情趣”的考察[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