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文化在地铁空间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21:27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城市文化是城市不断发展、积淀、演化所形成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社会群体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偏好。城市文化是文化的具象,是大众思想和意识所达成的共同想法,是对客观世界情感和理性的认知所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的总结。城市文化包含了人类在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世代相续的物态性、聚集性、可视性等特征的集合。地铁作为城市地下交通的重要交通工具,充分吸收了每个城市所特有的区域文化,不断将城市文化中的各类文化元素融入到地铁空间中,丰富了乘客出行的视野,满足了乘客的文化需求。这也让人们通过地铁空间这个载体了解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未来地铁空间如何变化,城市文化都是地铁视觉传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空间的视觉表达能够有效的承载和传播城市文明,每个城市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成为支撑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地铁空间的视觉文化设计将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地铁空间中城市文化的融入也能让城市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更好的传播价值...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京“北海春萌”文化墙、上海“海之居”文化墙
南京大行宫地铁站文化墙(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3 国内地铁浮雕类文化墙源:http://www.shangxueba.com/jingyan/222市文化在地铁空间的运用于公共空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是生交互的一种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表现和传播铁既是城市的一种快速交通系统,也是一个很好地铁空间相结合成为各大城市进行城市文化战略与地铁空间的交互利用中,张星提出了城市文化文化的发展中,悠久的城市文化是优质的基因,植到地铁空间的视觉设计中,而是相互融合、协发挥其城市文化本身应有的传播价值[1]。型的区域性特征,是地铁空间视觉设计的成长根创新还是城市文化的发展,都要借鉴区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作者对鸟取县区域文化的元素进行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希腊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文化遗产管理[J]. 殷成志,杨东峰.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1)
[2]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构建——以1、2、3号线地铁为例[J]. 钱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01)
[3]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构——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J]. 郭涛. 艺术研究. 2016(02)
[4]南京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精神体系[J]. 朱逸宁.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5]基于新传统主义视角下——历史名城的地铁文化传播对策研究[J]. 张星,闵敏. 商. 2014(23)
[6]城市文化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J]. 方华. 城市建筑. 2013(18)
[7]城市文化特质与西安地铁公共艺术建构[J]. 孙浩章,吉晓民. 创意设计源. 2013(01)
[8]南京城市文化深层结构析论[J]. 刘士林. 中国名城. 2012(04)
[9]“鬼太郎”成功的启示——区域文化对地铁文化的影响[J]. 纪海燕. 美术大观. 2011(02)
[10]地铁 城市文化的又一“载体”[J]. 刘维维. 新湘评论. 2010(08)
硕士论文
[1]城市复兴中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模式及设计[D]. 秦朗.重庆大学 2016
[2]中外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的比较研究[D]. 戴炜.山东建筑大学 2016
[3]论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对城市记忆的重塑[D]. 张艺.中国美术学院 2015
[4]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初探[D]. 成寒.北京服装学院 2015
[5]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 孙佳娜.苏州大学 2014
[6]城市地铁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研究[D]. 李慧.中国地质大学 2013
[7]西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 刘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57397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京“北海春萌”文化墙、上海“海之居”文化墙
南京大行宫地铁站文化墙(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3 国内地铁浮雕类文化墙源:http://www.shangxueba.com/jingyan/222市文化在地铁空间的运用于公共空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是生交互的一种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表现和传播铁既是城市的一种快速交通系统,也是一个很好地铁空间相结合成为各大城市进行城市文化战略与地铁空间的交互利用中,张星提出了城市文化文化的发展中,悠久的城市文化是优质的基因,植到地铁空间的视觉设计中,而是相互融合、协发挥其城市文化本身应有的传播价值[1]。型的区域性特征,是地铁空间视觉设计的成长根创新还是城市文化的发展,都要借鉴区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作者对鸟取县区域文化的元素进行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希腊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文化遗产管理[J]. 殷成志,杨东峰.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1)
[2]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构建——以1、2、3号线地铁为例[J]. 钱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01)
[3]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构——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J]. 郭涛. 艺术研究. 2016(02)
[4]南京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精神体系[J]. 朱逸宁.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5]基于新传统主义视角下——历史名城的地铁文化传播对策研究[J]. 张星,闵敏. 商. 2014(23)
[6]城市文化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J]. 方华. 城市建筑. 2013(18)
[7]城市文化特质与西安地铁公共艺术建构[J]. 孙浩章,吉晓民. 创意设计源. 2013(01)
[8]南京城市文化深层结构析论[J]. 刘士林. 中国名城. 2012(04)
[9]“鬼太郎”成功的启示——区域文化对地铁文化的影响[J]. 纪海燕. 美术大观. 2011(02)
[10]地铁 城市文化的又一“载体”[J]. 刘维维. 新湘评论. 2010(08)
硕士论文
[1]城市复兴中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模式及设计[D]. 秦朗.重庆大学 2016
[2]中外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的比较研究[D]. 戴炜.山东建筑大学 2016
[3]论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对城市记忆的重塑[D]. 张艺.中国美术学院 2015
[4]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初探[D]. 成寒.北京服装学院 2015
[5]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 孙佳娜.苏州大学 2014
[6]城市地铁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研究[D]. 李慧.中国地质大学 2013
[7]西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 刘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57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5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