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与皮毛工艺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18:40
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跨境民族,族民在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均有分布。我国的鄂温克人大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及其周边地区,黑龙江、辽宁等省区也有少数居民。鄂温克族因人口较少,与同为人口较少民族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并称“三少民族”。鄂温克族作为北方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皮毛工艺尤为独特,他们制作的各类皮毛制品中体现有大量的图案纹饰,这些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正是对鄂温克族民俗文化、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抽象事物的高度概括,它们凝聚着鄂温克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思想,意在以具体图像来传递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内涵。生活中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始祖崇拜等图像为主的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是该族人民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表达了民众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时光的愿望。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意识逐步深入民心,未来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占有更重要的比重与份量。故而,鄂温克民族艺术的代表性项目即其系列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与创新也将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与研究。笔者以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研究为切入...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本文技术路线图笔者绘制
一、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解读111.区域地理环境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要对该民族进行生产生活的活动范围展开探索研究。鄂温克人具有人口少、分布广的特点。有关鄂温克人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的范围,笔者经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实地走访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秋浦先生在其著作《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一书中阐述有关于鄂温克人活动地理位置的内容描写:“我们打开地图,找到北纬五十一度以北、五十三度半以南,东经一百二十三度以西、一百二十度以东的地区,就是鄂温克人游猎的地区。这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疆,绝大部分是奇乾鄂温克民族乡所管辖的地区”(图1-1)。8秋浦先生文中所描述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使鹿部鄂温克人曾经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现今生活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此外,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间文艺学与民族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汪立珍教授在其著作《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对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区域有所论述,她认为如今的生活中,绝大部分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阿荣旗查巴旗鄂温克族乡等地,从事牧业、饲养驯鹿业、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9正因鄂温克族世代在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居住,所8秋浦.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1.9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0.图1-1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搜索效果处理笔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以存在于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山区的自然界事物成为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形式构成的主要来源。2.生产生活方式狩猎业是鄂温克族世代繁衍生存的传统谋生手段。10鄂温克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大森林中,他们把动物当作保障自身生产生活、绵延子嗣的重要源泉。密林深处终年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使鄂温克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动物肉为食避免饥饿,将动物皮制物抵御严寒。从儿时到长大成人,鄂温克人都是在游猎中度过的,这是该族人民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常用的游猎工具有别拉弹克抢(图1-2)、鹿皮枪套、火药袋(图1-3)、子弹夹、子弹袋(图1-4)、地箭、猎刀(图1-5)、砍刀、鱼叉、10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7.图1-4子弹袋图1-5猎刀图1-6鹿哨(图片来源:同图1-2)图1-2别拉弹克抢图1-3火药袋(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中国民族博物馆东北亚驯鹿民族文化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效果处理笔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温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综述[J]. 韩丽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J]. 吕中意. 艺术百家. 2019(03)
[3]传承民族地区手工艺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J]. 代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2)
[4]民族地域文化符号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桂林龙胜江边组民宿设计为例[J]. 牟彪,陈艳玲. 设计. 2019(03)
[5]“再创造”理论下数学概念课教学初探——以“数系的扩充”为例[J]. 孙静. 数学之友. 2018(04)
[6]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见人见物见生活[J]. 项兆伦. 中华手工. 2017(12)
[7]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J]. 邓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J]. 王资博. 贵州民族研究. 2015(10)
[9]弗莱登塔尔再创造理论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挑战[J]. 郭庶,王瑞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10]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J]. 周星. 民族艺术. 2005(01)
博士论文
[1]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 王潇.西安美术学院 2016
[2]鄂温克族狩猎故事研究[D]. 娜敏.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 王伟.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使鹿鄂温克族艺术形态研究[D]. 夏秋雯.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鄂温克族服装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 李立立.齐齐哈尔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9107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本文技术路线图笔者绘制
一、鄂温克族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解读111.区域地理环境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要对该民族进行生产生活的活动范围展开探索研究。鄂温克人具有人口少、分布广的特点。有关鄂温克人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的范围,笔者经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实地走访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秋浦先生在其著作《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一书中阐述有关于鄂温克人活动地理位置的内容描写:“我们打开地图,找到北纬五十一度以北、五十三度半以南,东经一百二十三度以西、一百二十度以东的地区,就是鄂温克人游猎的地区。这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疆,绝大部分是奇乾鄂温克民族乡所管辖的地区”(图1-1)。8秋浦先生文中所描述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使鹿部鄂温克人曾经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现今生活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此外,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间文艺学与民族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汪立珍教授在其著作《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对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区域有所论述,她认为如今的生活中,绝大部分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阿荣旗查巴旗鄂温克族乡等地,从事牧业、饲养驯鹿业、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9正因鄂温克族世代在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居住,所8秋浦.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1.9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0.图1-1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搜索效果处理笔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以存在于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山区的自然界事物成为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形式构成的主要来源。2.生产生活方式狩猎业是鄂温克族世代繁衍生存的传统谋生手段。10鄂温克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大森林中,他们把动物当作保障自身生产生活、绵延子嗣的重要源泉。密林深处终年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使鄂温克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动物肉为食避免饥饿,将动物皮制物抵御严寒。从儿时到长大成人,鄂温克人都是在游猎中度过的,这是该族人民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常用的游猎工具有别拉弹克抢(图1-2)、鹿皮枪套、火药袋(图1-3)、子弹夹、子弹袋(图1-4)、地箭、猎刀(图1-5)、砍刀、鱼叉、10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7.图1-4子弹袋图1-5猎刀图1-6鹿哨(图片来源:同图1-2)图1-2别拉弹克抢图1-3火药袋(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中国民族博物馆东北亚驯鹿民族文化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效果处理笔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温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综述[J]. 韩丽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J]. 吕中意. 艺术百家. 2019(03)
[3]传承民族地区手工艺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J]. 代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2)
[4]民族地域文化符号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桂林龙胜江边组民宿设计为例[J]. 牟彪,陈艳玲. 设计. 2019(03)
[5]“再创造”理论下数学概念课教学初探——以“数系的扩充”为例[J]. 孙静. 数学之友. 2018(04)
[6]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见人见物见生活[J]. 项兆伦. 中华手工. 2017(12)
[7]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J]. 邓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J]. 王资博. 贵州民族研究. 2015(10)
[9]弗莱登塔尔再创造理论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挑战[J]. 郭庶,王瑞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10]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J]. 周星. 民族艺术. 2005(01)
博士论文
[1]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 王潇.西安美术学院 2016
[2]鄂温克族狩猎故事研究[D]. 娜敏.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 王伟.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使鹿鄂温克族艺术形态研究[D]. 夏秋雯.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鄂温克族服装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 李立立.齐齐哈尔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9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5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