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蕉叶纹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18:26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绚烂多姿,无论是起装饰性作用的辅助型纹样,还是主题类型的纹样,这些纹样的装饰都会使瓷器拥有独特的生命力。这两种功能不同的纹饰在瓷器装饰中,在装饰手法、布局构图以及内容上的不同表现形式,都会出现丰富的陶瓷艺术装饰效果。陶瓷装饰中的蕉叶纹就是为数不多的兼具辅助型与主题类型装饰功能的纹样,研究这种形制多样的纹样更加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文章从宋辽时期初现的陶瓷蕉叶纹作为开始研究,元、明、清三朝随着陶瓷业不断的发展,蕉叶纹的装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蕉叶纹多作为辅助型的装饰性图案,装饰于瓷器中。从纹饰本身看,蕉叶的叶脉、叶茎、叶外轮廓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程式;从装饰技法和从装饰器型上看,蕉叶纹随着整体陶瓷的发展状态而逐步变得多样;从装饰布局上看,不仅与器型有直接关系,而且受到了帝王审美要求以及时代的审美水平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大量的图片资料,以中国古代四个不同阶段出现的蕉叶纹瓷器为依据,进一步分析陶瓷蕉叶纹装饰发展演变规律。这个研究将填补陶瓷装饰中蕉叶纹装饰特征与演变规律的空白。此外,陶瓷中的蕉叶纹的装饰风格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陶瓷纹饰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反...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刻划花折腹碗(局部)
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宋辽蕉叶纹的显现5法,图1中,中茎为两条近似平行线组成,梳篦纹表现出叶脉,波浪线外又加一条作为外轮廓。图2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梅瓶下腹刻划双层蕉叶纹、较为简单,中茎为一条刻划线,叶片外轮廓勾线一条,同样梳篦纹表现出叶脉。图3较之精美,上腹刻划变形蕉叶纹,似乎给人以‘点线面’的装饰效果,在古代蕉叶纹陶瓷装饰中属精美之作。图1刻划花折腹碗(局部)图2刻花荷莲纹梅瓶(局部)图3刻划花蕉叶纹盒(局部)2.1.2.龙泉窑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北宋早期创烧、鼎盛于南宋,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纹饰以刻划为主,刻花手法基本相同,具有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刻划叶片中多填以篦纹或篦点纹。宋代龙泉窑多生产各种样式的多管瓶,因其口沿下方(肩部)直立的圆形管或瓜棱形多管而得名,有盖,器身多为圆筒形或塔型,瓶盖多做花朵的形式,莲瓣形盖多管瓶为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瓶式之一,如图4为覆莲状盖,由于这种独特器型多见于宋墓中,有学者认为多管瓶很有可能为冥器,而非实用器。此瓶与同时期刻划的装饰手法不同,瓶身腹部为浮雕四层相间排列的倒置蕉叶纹,叶脉为刻划细密规整的篦纹。宋代出现的这两件蕉叶纹陶瓷作品,蕉叶虽然装饰技法不同,但形式大体相同,均为四至五层相间排列的蕉叶纹,有很强的艺术感,区别于后期出现于器物颈部的以二方连续形式居多的蕉叶纹排列形式。图4龙泉窑青釉五管瓶(局部)北宋早期的执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图5这件执壶腹部圆鼓、用凹线将腹部分割成瓜棱形,壶身满刻划相间蕉叶纹,两条平行的凹线形成的凸起作为蕉叶纹的叶茎,使得蕉叶更有立体感,叶片边缘刻划曲线、蕉叶中刻划较短的篦纹,整体上线条细腻流畅,可?
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宋辽蕉叶纹的显现5法,图1中,中茎为两条近似平行线组成,梳篦纹表现出叶脉,波浪线外又加一条作为外轮廓。图2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梅瓶下腹刻划双层蕉叶纹、较为简单,中茎为一条刻划线,叶片外轮廓勾线一条,同样梳篦纹表现出叶脉。图3较之精美,上腹刻划变形蕉叶纹,似乎给人以‘点线面’的装饰效果,在古代蕉叶纹陶瓷装饰中属精美之作。图1刻划花折腹碗(局部)图2刻花荷莲纹梅瓶(局部)图3刻划花蕉叶纹盒(局部)2.1.2.龙泉窑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北宋早期创烧、鼎盛于南宋,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纹饰以刻划为主,刻花手法基本相同,具有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刻划叶片中多填以篦纹或篦点纹。宋代龙泉窑多生产各种样式的多管瓶,因其口沿下方(肩部)直立的圆形管或瓜棱形多管而得名,有盖,器身多为圆筒形或塔型,瓶盖多做花朵的形式,莲瓣形盖多管瓶为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瓶式之一,如图4为覆莲状盖,由于这种独特器型多见于宋墓中,有学者认为多管瓶很有可能为冥器,而非实用器。此瓶与同时期刻划的装饰手法不同,瓶身腹部为浮雕四层相间排列的倒置蕉叶纹,叶脉为刻划细密规整的篦纹。宋代出现的这两件蕉叶纹陶瓷作品,蕉叶虽然装饰技法不同,但形式大体相同,均为四至五层相间排列的蕉叶纹,有很强的艺术感,区别于后期出现于器物颈部的以二方连续形式居多的蕉叶纹排列形式。图4龙泉窑青釉五管瓶(局部)北宋早期的执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图5这件执壶腹部圆鼓、用凹线将腹部分割成瓜棱形,壶身满刻划相间蕉叶纹,两条平行的凹线形成的凸起作为蕉叶纹的叶茎,使得蕉叶更有立体感,叶片边缘刻划曲线、蕉叶中刻划较短的篦纹,整体上线条细腻流畅,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芭蕉绿叶浓——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蕉叶纹枕[J]. 李光辉. 文物天地. 2019(09)
[2]宋绿釉刻蕉叶纹枕窑口探究[J]. 陈玉琳. 收藏. 2016(11)
[3]吉州窑绿釉瓷枕的装饰艺术探讨[J]. 罗辉. 南方文物. 2015(01)
[4]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赏析[J]. 范同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02)
[5]至正型青花瓷辅助纹饰的艺术特征[J]. 宁钢,沈塔. 文艺研究. 2009(09)
[6]元代蓝釉执壶赏析[J]. 马广彦. 收藏家. 2007(10)
[7]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J]. 穆青. 文物春秋. 1994(04)
硕士论文
[1]商周青铜器蕉叶纹初探[D]. 石亚卿.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 徐波.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09375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刻划花折腹碗(局部)
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宋辽蕉叶纹的显现5法,图1中,中茎为两条近似平行线组成,梳篦纹表现出叶脉,波浪线外又加一条作为外轮廓。图2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梅瓶下腹刻划双层蕉叶纹、较为简单,中茎为一条刻划线,叶片外轮廓勾线一条,同样梳篦纹表现出叶脉。图3较之精美,上腹刻划变形蕉叶纹,似乎给人以‘点线面’的装饰效果,在古代蕉叶纹陶瓷装饰中属精美之作。图1刻划花折腹碗(局部)图2刻花荷莲纹梅瓶(局部)图3刻划花蕉叶纹盒(局部)2.1.2.龙泉窑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北宋早期创烧、鼎盛于南宋,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纹饰以刻划为主,刻花手法基本相同,具有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刻划叶片中多填以篦纹或篦点纹。宋代龙泉窑多生产各种样式的多管瓶,因其口沿下方(肩部)直立的圆形管或瓜棱形多管而得名,有盖,器身多为圆筒形或塔型,瓶盖多做花朵的形式,莲瓣形盖多管瓶为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瓶式之一,如图4为覆莲状盖,由于这种独特器型多见于宋墓中,有学者认为多管瓶很有可能为冥器,而非实用器。此瓶与同时期刻划的装饰手法不同,瓶身腹部为浮雕四层相间排列的倒置蕉叶纹,叶脉为刻划细密规整的篦纹。宋代出现的这两件蕉叶纹陶瓷作品,蕉叶虽然装饰技法不同,但形式大体相同,均为四至五层相间排列的蕉叶纹,有很强的艺术感,区别于后期出现于器物颈部的以二方连续形式居多的蕉叶纹排列形式。图4龙泉窑青釉五管瓶(局部)北宋早期的执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图5这件执壶腹部圆鼓、用凹线将腹部分割成瓜棱形,壶身满刻划相间蕉叶纹,两条平行的凹线形成的凸起作为蕉叶纹的叶茎,使得蕉叶更有立体感,叶片边缘刻划曲线、蕉叶中刻划较短的篦纹,整体上线条细腻流畅,可?
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宋辽蕉叶纹的显现5法,图1中,中茎为两条近似平行线组成,梳篦纹表现出叶脉,波浪线外又加一条作为外轮廓。图2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梅瓶下腹刻划双层蕉叶纹、较为简单,中茎为一条刻划线,叶片外轮廓勾线一条,同样梳篦纹表现出叶脉。图3较之精美,上腹刻划变形蕉叶纹,似乎给人以‘点线面’的装饰效果,在古代蕉叶纹陶瓷装饰中属精美之作。图1刻划花折腹碗(局部)图2刻花荷莲纹梅瓶(局部)图3刻划花蕉叶纹盒(局部)2.1.2.龙泉窑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北宋早期创烧、鼎盛于南宋,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纹饰以刻划为主,刻花手法基本相同,具有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刻划叶片中多填以篦纹或篦点纹。宋代龙泉窑多生产各种样式的多管瓶,因其口沿下方(肩部)直立的圆形管或瓜棱形多管而得名,有盖,器身多为圆筒形或塔型,瓶盖多做花朵的形式,莲瓣形盖多管瓶为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瓶式之一,如图4为覆莲状盖,由于这种独特器型多见于宋墓中,有学者认为多管瓶很有可能为冥器,而非实用器。此瓶与同时期刻划的装饰手法不同,瓶身腹部为浮雕四层相间排列的倒置蕉叶纹,叶脉为刻划细密规整的篦纹。宋代出现的这两件蕉叶纹陶瓷作品,蕉叶虽然装饰技法不同,但形式大体相同,均为四至五层相间排列的蕉叶纹,有很强的艺术感,区别于后期出现于器物颈部的以二方连续形式居多的蕉叶纹排列形式。图4龙泉窑青釉五管瓶(局部)北宋早期的执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图5这件执壶腹部圆鼓、用凹线将腹部分割成瓜棱形,壶身满刻划相间蕉叶纹,两条平行的凹线形成的凸起作为蕉叶纹的叶茎,使得蕉叶更有立体感,叶片边缘刻划曲线、蕉叶中刻划较短的篦纹,整体上线条细腻流畅,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芭蕉绿叶浓——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蕉叶纹枕[J]. 李光辉. 文物天地. 2019(09)
[2]宋绿釉刻蕉叶纹枕窑口探究[J]. 陈玉琳. 收藏. 2016(11)
[3]吉州窑绿釉瓷枕的装饰艺术探讨[J]. 罗辉. 南方文物. 2015(01)
[4]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赏析[J]. 范同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02)
[5]至正型青花瓷辅助纹饰的艺术特征[J]. 宁钢,沈塔. 文艺研究. 2009(09)
[6]元代蓝釉执壶赏析[J]. 马广彦. 收藏家. 2007(10)
[7]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J]. 穆青. 文物春秋. 1994(04)
硕士论文
[1]商周青铜器蕉叶纹初探[D]. 石亚卿.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 徐波.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09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0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