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到“新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美理论的新媒介延伸
发布时间:2021-03-12 12:29
建立在"自然人化"基础上的"自然"和自然美理论不仅确立了实践在美学基本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发现"自然"的人文含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代新媒介引发了人类文化形态的深刻变革,创造了不同以往的"新自然"。与以往的自然不同,"新自然"表现为自然的虚拟化和自然状态的消逝。从美学角度来看,"新自然"呈现出两大审美特征:第一,与现实自然的脱离;第二,呈现出明显的艺术化倾向。"新自然"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美理论必须回应的新挑战,需要认真思考。
【文章来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自然人化”中的“自然”和自然美
二、当代“自然”的新媒介环境
三、“新自然”的具体内涵
(一)自然界的虚拟化
(二)自然状态的消逝
四、“新自然”的审美后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J]. 刘成纪. 学术月刊. 2009(09)
[2]“自然界的人的本质”:人本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J]. 曾永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J]. 李衍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1)
[4]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 朱立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J]. 曾永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5)
[6]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 曾繁仁. 文学评论. 2005(04)
[7]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J]. 张玉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
[8]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
本文编号:3078306
【文章来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自然人化”中的“自然”和自然美
二、当代“自然”的新媒介环境
三、“新自然”的具体内涵
(一)自然界的虚拟化
(二)自然状态的消逝
四、“新自然”的审美后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J]. 刘成纪. 学术月刊. 2009(09)
[2]“自然界的人的本质”:人本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J]. 曾永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J]. 李衍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1)
[4]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 朱立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J]. 曾永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5)
[6]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 曾繁仁. 文学评论. 2005(04)
[7]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J]. 张玉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
[8]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
本文编号:3078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7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