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命美学”如何定位——文化方向的大转换

发布时间:2021-03-14 16:39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有据也。当年,他以"生命美学"的铁扫帚,横扫一切,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虎"也难以逃避("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美导真,以美储善",等等)。其可贵者,是一种"学术锐气";但其欠缺者,是没有把这种理论主张在中土德性学理层次上,由根而表地贯彻到底——让论著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下). 2018,(03)

【文章页数】:4 页


本文编号:3082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82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