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与传统审美范畴体系化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4-01 21:56
"意"作为审美范畴,从其文字构成、直觉功能、历史演进以及与心灵诸词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其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及美感体系的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体系,在"意"的功能作用下,形成了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两个部分,"意"起着沟通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的特殊作用。本源体系构成整个审美范畴体系架构的哲学基础,形成传统审美体系之"体",这部分赋予了"意"作为审美范畴的道性特点,体现了"意"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元范畴意义发生的根源。而流衍体系则构成了传统审美体系之"用",是本源体系在审美领域的实现,也是"意"的道性特征的实现,显现出传统审美范畴间的关联性及这种关联性之所由。当然,以"意"为中心的传统审美体系所呈现出来的生成性和同质性又构成了美感普遍性的中国式阐释的哲学基础。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与审美[J]. 王赠怡. 艺术评论. 2019(08)
[2]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量子计算[J]. 张鑫,李海欧,王柯,曹刚,郭国平.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10)
[3]“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发挥与思想分歧[J].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 2012(03)
[4]从认识论角度看宋明理学的哲学突破[J]. 温海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本文编号:3114018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与审美[J]. 王赠怡. 艺术评论. 2019(08)
[2]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量子计算[J]. 张鑫,李海欧,王柯,曹刚,郭国平.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10)
[3]“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发挥与思想分歧[J].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 2012(03)
[4]从认识论角度看宋明理学的哲学突破[J]. 温海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本文编号:3114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14018.html